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
(古有伤王,以崩荡之馀,无恶不为也。乱亡之由,
固在累积。故为《至伤》之诗一章二韵十二句)
夫可伤兮?伤王乎,欲何为乎?将蠹枯矣,无人救乎?
蠹枯及矣,不可救乎?嗟伤王!自为人君,变为人奴!
为人君者,忘戒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可以受到伤害吗?是伤害君王吧,打算做什么呢?将要蛀蚀枯萎了,没人来救援吗?
已经蛀蚀枯萎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吗?可悲啊,这位受伤的君王!自从成为了君主,却变成了奴隶!
作为一位君主,忘记了自己的警戒之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二风诗:《二风诗》是元结创作的一组诗歌,共有七篇,包括正风和乱风两部分,分别描绘了社会中的美好与丑恶现象。
2. 至伤:标题《至伤》表示这首诗歌表达出深深的哀伤之情。
3. 夫:发语词,无实义。
4. 可伤:值得哀伤的事情。
5. 王:这里指君主或统治者。
6. 蠹枯:蛀虫蛀蚀使树木枯萎,这里比喻君主的昏庸无能导致国家衰落。
7. 嗟伤王:叹息哀伤君主。
8. 为人君者:作为君主的应该怎样。
9. 忘戒:忘记警戒。

去完善
赏析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元结
本诗通过对君王失去德行的惋惜与痛心疾首的质问,表现出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深深忧虑。前两句以设问的形式,发人深思:“蠹枯及矣,不可救乎?”暗示出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已导致民生凋零、国家危殆,而君王却无从悔改。
接着诗人痛斥了在位者忘却了君主应遵守的戒律,成为民众的俘虏,使国家和民族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这种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是唐代诗人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期饱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民众疾苦和国家破碎的惨状。他的诗歌通过对战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期,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他在这段时期内,深切体会到了民众的痛苦和无奈。他的诗歌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情景,如“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等,展现了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元结也关注到了国家在战乱中的危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诗句揭示了战乱对国家的影响,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总的来说,《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是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在这段特殊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这组诗歌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悲悯的人文关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