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龟峰

标题包含
题龟峰
三十二峰峰最高,脚踏高处真人豪。 远观灵山一㟝嵝,俯视彭蠡无波涛。 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闲却怜人世劳。 后百千年谁独立,万古一览皆秋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众多山峰中,有三十二峰高耸入云,站在山巅之上,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人间仙境。远远望去,灵山的轮廓若隐若现,脚下则是平静如镜的彭蠡湖,没有一丝波澜。视野开阔了,才能看到大海的辽阔无边;心灵宁静了,才会感叹人间忙碌之苦。今后的一千年里,还会有谁独自屹立于此?放眼万年岁月,一切尽收眼底,都不过是秋天里最细小的毫毛。
去完善
释义
1. 三十二峰:指江西弋阳县境内的龟峰山的三十二座山峰。 2. 脚踏高处:指登上山顶。 3. 真人豪:指有智慧、有大才干的人。 4. 灵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境内,是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5. 一㟝嵝:一座小山的形象。 6. 彭蠡:古代大泽名,即今鄱阳湖。 7. 沧海:这里指湖泊和河流。 8. 心闲:心境平和。 9. 人世劳:人世间的劳累。 10. 万古一览:指站在高处俯瞰世间万物。 11.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羽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破题,写诗人立于“三十二峰峰最高”的境地,体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颔联诗人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所见之景,从脚踏实地的现实世界,到远眺灵山的仙境风光,再到俯瞰彭蠡的无波水面,体现了诗人雄浑的气魄;颈联诗人借景抒情,以“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闲却怜人世劳”揭示出,只有视野开阔、心境超脱的人,才能看到众生之苦,表达出诗人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尾联以“后百千年谁独立,万古一览皆秋毫”作结,是诗人跳出眼前,纵览历史长河,表现其凌云之志与广阔胸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龟峰》是南宋诗人谢枋得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58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龟峰山时的所见所思。 在南宋时期,朝廷腐败、外患严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知识分子往往关注社会现实,忧虑国运民生。谢枋得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寓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这一历史时期,他遭逢世事坎坷,曾两度出仕,但均因无法忍受官场黑暗而辞职回乡。后来,他目睹南宋政府的腐朽无能,毅然加入抗元义军,最终在抵抗蒙古军队时壮烈牺牲。 《题龟峰》这首诗通过对龟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然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龟峰比喻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传递了诗人期盼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