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马歌答杨侍郎
侍郎赠我六尺騟,矫矫龙性天骨殊。
四蹄铁立目电闪,此其壮志畏长驱。
牵来细观问厮养,何物有此权奇状。
为言此是古孙龙,往往得之沙塞上。
森张雾鬣碨礌鬉,萧稍骏尾摇朔风。
冰河蹙裂蹄甲锐,竹批两耳双方瞳。
向时淮西屡战胜,曾驮猛士敲金镫。
帐前欲得不敢言,空悬宝珠光照乘。
我有百发落雁鈚,前年引满射赤眉。
功成万死不见赏,归骑馿子吟楚词。
浮沈不作飞腾梦,感公赠我意勤重。
旋蒙臯比作鞍鞯,更染青丝结缰鞚。
祗今中原狐兔鸣,黄沙莽莽白骨腥。
愿公急起扫欃枪,百万勋业一旦成。
我当乘此载前旌,男儿报义要轻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侍郎赠送给我一匹高头大马,它身材矫健,与众不同。
四蹄坚实,目光犀利,显示出它的志气与毅力。
牵着它仔细询问饲养员,这是什么品种的马?
它告诉我这是古代的孙阳马,常在沙漠地带发现。
它的鬃毛浓密,尾巴像刀一样锐利。
面对寒冷的北风,它毫无畏惧。
冰封的河面,裂痕在马蹄下绽放。
它的耳朵就像竹子一样笔直,眼睛则像宝石一样闪光。
在淮西之战中,它曾多次获胜,背上的勇士们敲响过胜利的钟声。
但在军帐前,战士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战马,只有宝珠照亮着它们。
我有一把能射落大雁的弓箭,以前用它射杀了敌人。
尽管立下赫赫战功,但我没有得到任何奖赏,只能骑着驴子念着楚辞。
我没有飞黄腾达的梦想,只是感激您赠马的情谊。
我会为您做马鞍和马勒,让它更好地为您服务。
现在中原地区狐狸和兔子肆虐,黄沙下的白骨还未洗净。
希望您能立即站起来,拿起武器,为我们赢得荣耀。
我将骑着这匹马,引导我们前进,为了大义,我要舍生取义。
去完善
释义
1. 塞马歌答杨侍郎:标题中的“塞马歌”指的是古代塞外边地歌曲的体裁,“答杨侍郎”是指作者以此体裁回应杨侍郎的诗歌。
2. 六尺騟:古代一种优质的马匹。
3. 矫矫:指马匹矫健非凡。
4. 龙性天骨殊:形容马的品种优良,像龙一样英勇非凡。
5. 四蹄铁立:指马的四个蹄子坚实站立。
6. 目电闪:形容马的双眼犀利有神。
7. 此其壮志畏长驱:表达这匹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8. 牵来细观问厮养:牵着马仔细观看并向马夫询问。
9. 何物有此权奇状:感叹这是什么品种的奇特相貌。
10. 为言此是古孙龙:听说是古代的孙阳(伯乐)相中的好马。
11. 森张雾鬣碨礌鬉:形容马的鬃毛茂密如雾。
12. 萧稍骏尾摇朔风:马尾巴在寒冷的北风中摇曳。
13. 冰河蹙裂蹄甲锐:指马蹄坚硬能够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无碍。
14. 竹批两耳双方瞳:马的双耳如同竹子一般挺立,眼睛炯炯有神。
15. 向时淮西屡战胜:历史上淮西战役马匹立下赫赫战功。
16. 曾驮猛士敲金镫:勇猛的士兵曾经骑着它获胜。
17. 帐前欲得不敢言:士兵们都想得到这匹马却不敢说。
18. 空悬宝珠光照乘:形容宝马的价值无可估量。
19. 百发落雁鈚:古代一种优质箭矢。
20. 引满射赤眉:指弓箭手用弓箭瞄准敌人。
21. 功成万死不见赏:立下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22. 归骑馿子吟楚词:隐退后用驴代步,抒发心中的无奈与不甘。
23. 浮沈不作飞腾梦:不再追求功名,淡泊名利。
24. 感公赠我意勤重:感激你对我的关注和厚意。
25. 旋蒙臯比作鞍鞯:快速地为马匹准备马鞍和马鞭。
26. 更染青丝结缰鞚:将马的缰绳系好。
27. 祗今中原狐兔鸣:形容当前社会局势混乱。
28. 黄沙莽莽白骨腥:战场上的景象令人痛心。
29. 愿公急起扫欃枪:希望您能迅速整顿军队,击溃敌军。
30. 百万勋业一旦成:暗示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31. 我当乘此载前旌:我将骑着这匹马奔赴前线。
32. 男儿报义要轻生:作为男子汉应该为了道义勇往直前,不畏牺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塞马歌答杨侍郎》,表达了诗人与杨侍郎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目标。诗中的“塞马”象征着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诗歌的主题以骏马的英勇形象为中心,传达了一种忠诚、勇毅的精神追求。
首联赞美了马儿的矫健姿态和龙性天骨,表现出其雄壮的面貌。颔联描绘了骏马的四蹄铁立和目电闪的形象,展现出一种雄壮的气势。颈联通过询问马匹的来历,进一步凸显了马的与众不同之处。接下来几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马儿的外貌、经历以及与勇士的关系,表现了它的雄姿英发和英雄本色。
接下来几联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表示了对友人赠送骏马的感激之情。诗人用“落雁鈚”暗示自己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没有得到赏识和奖励,只能骑着驴子吟咏楚辞。这一部分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失望和不平。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友人的共同目标上,表达了对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诗人在诗的最后呼吁众人一起努力,共同为国家的和平做出贡献。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流畅,通过对骏马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豪放磊落、矢志不渝的品质。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马歌答杨侍郎》是唐代诗人萧元之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因政治腐败、宦官弄权等原因导致朝政日非,边患频仍。安禄山、史思明等将领趁机叛乱,攻占了唐朝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西逃入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萧元之以赛马为主题,通过咏史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朝廷的关切。
诗人在此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任官于长安,后因战乱离京,流寓江南一带。在这段漂泊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战乱的惨烈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在《塞马歌答杨侍郎》一诗中,萧元之通过对古代战马的描绘,借以表达对唐朝军事力量的担忧。同时,他还以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为例,警示朝廷要选拔贤能,为国家效力。这首诗歌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了诗人萧元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