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季庸奉祠归里

标题包含
送季庸奉祠归里
昭代昌文化,无人叹陆沈。 诸公自才杰,吾道正山林。 紫盖三年绿,沧波万里心。 长安岂无路,尘起污瑶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今时代文化昌盛,无人为落败而叹息。诸位才子佳人各自展示才华,我坚守道德准则隐居山林。庐山在绿色中悄然变化,历经沧桑的心如同万里碧波。长安城内难道没有我的出路?然而世俗纷扰已污染了我的心。
去完善
释义
昭代: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昌文化:文化繁荣昌盛。 陆沈:比喻隐退。这里用典“陆沈渊”,即汉末高士陆沉的渊薮,引申为隐居之地。 诸公:众公卿大臣们。才杰:才能出众的人。 吾道:我的理想、信念或原则。山林:隐士所居之地。 紫盖:紫色车盖,指代皇帝的车驾。三年绿:形容时间漫长。 沧波:大海。万里心:远行者的思绪。 长安:唐代都城长安,喻指京城。岂无路:反问语气,表示并非没有出路。 尘起:尘土飞扬,喻指世俗纷扰。瑶簪:玉簪,比喻美人的秀发,此处借指才子的贤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季庸奉祠归里》,是作者萧元之写给即将回乡的友人季庸的诗篇。诗中表达了对文化繁荣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揭示了诗人的隐逸之志。诗人以季庸作为引子,表达了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的担忧和无奈。 首联“昭代昌文化,无人叹陆沈”中,诗人盛赞了文化在当今盛世的发展繁荣,但也通过“无人叹陆沈”这一反讽的语句,表达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颔联“诸公自才杰,吾道正山林”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赞赏那些有才干的人在社会上表现出色,又认为自己的道路应该是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宁静。 颈联“紫盖三年绿,沧波万里心”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尾联“长安岂无路,尘起污瑶簪”,诗人借长安之路喻指世俗名利之路,暗示虽然世间繁华,但终究会被尘埃沾染,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志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季庸奉祠归里》是南宋诗人萧元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0年左右。当时,元朝军队已经攻占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南宋朝廷岌岌可危。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萧元之送别友人季庸回乡。季庸可能是一位在南宋朝廷任职的官员,因战乱而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萧元之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末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元朝军队的侵略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士人选择离开官场,回到家乡躲避战乱。萧元之作为一位文人,他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