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所居寒食下作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地区早早进入寒食节,二月份杜鹃鸟开始鸣叫。太阳温暖着大地,山间的绿意初显,初春时分天气依然寒冷,春雨绵绵但似乎有放晴的趋势。在春社之日,人们开始进行浴蚕活动,而在清明节前更换火种。更令人高兴的是瓜田丰收在望,让人不禁想起古时的邵平瓜田。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2. 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3. 二月:农历二月。4. 杜鹃:鸟名,亦称子规。5. 日暖:阳光温暖。6. 山初绿:山上刚刚变绿。7. 春寒:春天的寒冷。8. 雨欲晴:阴雨将要停止,转为晴天。9. 浴蚕:古代育蚕的一种方法。10. 社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11. 改火:古代的一种习俗,每到春季要更换新的火源,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12.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举行,是扫墓祭祖和踏青游玩的日子。13. 瓜田:种有瓜果的田地。14. 邵平:人名,西汉初年赵王张敖的门客,因不满赵王被废而逃亡至山东,后成为广陵侯,曾以瓜为业。这里用来比喻丰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江南景象,从二月的杜鹃鸣叫,到日暖山初绿,再到春雨欲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寒食时节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浴蚕、改火等习俗,进一步丰富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最后,“更喜瓜田好”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邵平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意境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都所居寒食下作》是唐代诗人陈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但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陈润作为一名文人,对时事有所关注,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
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尚武轻文,诗歌创作虽然兴盛,但文人的地位相对较低。陈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虽有才华横溢的诗才,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他的一生都在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在陈润所处的时代,唐朝的国力虽强,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外战争不断,对内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陈润的生活和创作。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