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骆征君
野人膺辟命,溪上掩柴扉。黄卷犹将去,青山岂更归。
马留苔藓迹,人脱薜萝衣。他日相思处,天边望少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民受召唤,河畔关闭门。书本尚未读完,又要离家远行。马儿留下了足迹,人已换下藤蔓衣裳。日后想念对方的时候,只能在遥远的天际寻找那颗闪烁的星星。
去完善
释义
1. 野人:乡村之人,这里指骆征君,即诗人的朋友。
2. 膺辟命:接受皇帝的征召。膺,接受;辟命,皇帝发布的命令。
3. 溪上:溪边的意思。
4. 掩柴扉:关上木制的门。
5. 黄卷:书籍的意思。黄,黄色;卷,书卷。
6. 将去:将要离去。
7. 青山:青翠的山峦。
8. 岂更归:怎么可能再回来。岂,疑问副词,表示反问的语气;更,再次。
9. 马留苔藓迹:马匹留下苔藓的痕迹。
10. 人脱薜萝衣:人脱下披在身上的薜萝。
11. 他日:未来的某一天。
12. 相思处:彼此思念的地方。
13. 天边:遥远的天边。
14. 望少微:仰望少微星。少微,古代星名,位于太微垣的东北方,由四颗星组成,象征士大夫或隐者。
去完善
赏析
《送骆征君》是唐代诗人陈润的一首五言律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首联描述了主人公受诏赴任的场景,“野人膺辟命”意指从野人百姓中选拔出来,获得皇帝的任命,即将离开家乡奔赴新的职位。“溪上掩柴扉”则表达了离别时主人离家的心绪,掩闭的柴门象征着与家人、故土的告别。
颔联中“黄卷犹将去”与“青山岂更归”形成鲜明对比。黄卷代表书籍,表达出即使赴任也要带上文化的信念;青山则是故乡的象征,意味着游子再难回到家乡的怀抱。两句对比之下,突显了友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离别故土的无奈。
颈联“马留苔藓迹”与“人脱薜萝衣”是实写场景,描述了离去的马蹄在乡村道路上留下痕迹,而主人则在告别时脱下与村民和自然融合的薜萝衣裳,以示入仕的决心。
尾联“他日相思处,天边望少微”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表达了作者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仰望星空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少微”在古代星象中指代隐逸之人,诗人以此传达了对骆征君隐逸生活的不舍及祝福。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绘及情感抒发的巧妙结合,展现了离别时的深厚情谊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骆征君》是唐朝诗人陈润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骆征君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期,陈润生活在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唐盛世。然而,他并未在朝廷任职,而是选择了一种隐逸的生活。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有关。在他的早期生活中,他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使他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他的性格也使他更容易接受这种生活方式。
在这个时代,大唐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唐玄宗晚年沉湎于声色犬马,政治腐败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国家陷入混乱。这些现象可能让陈润看到了官场的黑暗面,从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隐逸生活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