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房屋寂静无声地卧在地上,破旧的衣服被从床上挑起,激起了许多思考。
在月圆的千山的白天里,一谷的山泉在秋风细雨中响着。
足迹在尘世中感到惭愧,心期望着物外的事情又有所追求。
明天,当踏上那松间的小径时,会感到忧郁,但又怎么能忍得住不在那里留下我的诗句呢?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中国江西省北部的一座著名山脉。
2. 宿:过夜。
3. 栖贤寺:庐山上的一个寺庙。
4. 古屋萧萧:形容古旧的房屋。
5. 卧不周:指床铺不够舒适。
6. 弊裘:破旧的衣袍。
7. 起坐:起身。
8. 绸缪:动词,整理衣裳。
9. 月午:中午的月亮,指太阳高悬的时候。
10. 乾坤昼:指天地明亮。
11. 一壑:一条山沟。
12. 泉鸣:泉水流动的声音。
13. 风雨秋:秋天的风雨。
14. 迹入尘中:在尘世中游历。
15. 惭愧有累:对自己在尘世中感到惭愧。
16. 心期物外:期望跳出世俗之外。
17. 何求:追求什么。
18. 明朝:明天。
19. 松路:通向松树的道路。
20. 须惆怅:必然会感到惆怅。
21. 忍更无诗:忍住不再作诗。

去完善
赏析
《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追求超脱世俗纷扰、悠然自得的隐逸情怀。
首联“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描述了诗人在庐山栖贤寺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种清幽闲适的生活态度。
颔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则描绘了庐山优美的自然景色,白天阳光普照、夜晚月色如昼,山涧清泉在秋风中鸣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颈联“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抒发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向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尾联“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则以对未来的展望结尾,表现出诗人虽然面对现实困扰,但仍坚持诗意人生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庐山宿栖贤寺》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国的一首描绘庐山美景的诗歌。此诗创作于公元1071年,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当时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长子,深受父亲影响,对政治改革充满热情。然而,由于变法的争议性,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在这段时期,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以此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庐山之游时,王安国夜宿栖贤寺,面对庐山秀丽的景色,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风光,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敬畏之情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