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春情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桥上,有流水潺潺;雨滴打在花朵上,湿润的花瓣飘落在水面,却无法再次飞起。月亮打破了黄昏的寂静,淡淡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骑马经过的人都可以闻到。
我沉默着,心中犹豫不决,不知今晚我的梦境会去向何方。这不像那低垂的柳条,还能把飞花送入洞房。

去完善
释义
1. 画桥:绘有图画或装饰的桥。
2. 雨湿:被雨水打湿。
3. 落红:凋谢的花朵。
4. 月破:月亮出现。
5. 黄昏:日落时分。
6. 帘里:指室内的窗帘。
7. 余香:残留的香气。
8. 马上:在马背上。
9. 徘徊:来回走动,犹豫不决。
10. 梦魂:梦境中的灵魂。
11. 不似:不像。
12. 垂杨:低垂的柳枝。
13. 犹解:还能理解。
14. 飞花:飘散的花瓣。
15. 洞房:新婚夫妇的居室。

去完善
赏析
《减字木兰花·春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景色和主人公的思绪。首句“画桥流水”呈现了春景中的美好画面,然而“雨湿落红飞不起”则暗示了春光已逝的遗憾。紧接着的“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在时光流转中进一步展示了主人公的心境。月色之下,花香弥漫,展现出他(她)内心的温暖与向往。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通过“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展现了主人公的心境矛盾。一方面,他在寻找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却又无法释怀情感的纠葛。而最后两句“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则巧妙地传达了诗歌主题:尽管人类的心灵难以超脱尘世纷繁,但大自然却早已洞察其中奥义,正如同那些随风飘舞的花朵,悄然点缀着人生每一个角落。整首词情感真挚,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而又哀愁的春景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春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国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050年左右,正值宋仁宗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王安石正担任京官,历经了朝廷的风风雨雨。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遭贬谪,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酒为乐,抒发胸臆。王安国的这首《减字木兰花·春情》正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的土壤中,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他在人生困境中的坚韧与执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