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蒜山 其二
山光引游子,窈窕乘险绝。路歧情屡眩,径错兴逾发。修竹翳层阴,危松缀残雪。众鸟寂无声,骚屑林响彻。石气入昏冥,川光互漂撇。岸转失来踪,溪明得前陌。白日下江皋,余霞荡晴碧。夕岚落千寻,空色递相激。握手寻旧蹊,一一想所历。忽看江上月,遥遥挂萝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美景吸引了我这个游子,在幽深险阻中行走。 在分岔的道路上时常感到眩晕,但错误的路径却让我兴致倍增。 翠竹遮住了层层阴影,松树上的残雪宛如点缀。鸟儿寂静无声,只听见林间沙沙作响。 岩石的气息让人恍若进入黄昏,河流波光粼粼。河岸转弯处失去了原来的踪迹,溪流明亮得可以看到前方的小径。夕阳下的江边宽阔而壮丽,晚霞照亮了蓝天。夜色渐渐深沉,天空和山林的色彩交织激荡。 我拉着你的手,寻找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每一个地方都让你我回忆满满。忽然看到江边的一轮明月,远远地挂在藤萝缠绕的石壁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蒜山: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境内的一处山峰。
2. 王安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左丞,擅长诗词歌赋。
3. 山光:指蒜山的自然风光。
4. 窈窕:形容山路曲折深邃。
5. 险绝:险峻而奇绝的山路。
6. 路歧:道路分歧之处。
7. 情屡眩:因道路复杂而多次迷惑。
8. 径错:小路交错。
9. 兴逾发:兴致越发高涨。
10. 修竹:高大的竹子。
11. 翳层阴:遮蔽了层层的阴凉。
12. 危松:高大的松树。
13. 缀残雪:残留着雪的痕迹。
14. 众鸟:众多鸟类。
15. 寂无声:安静得没有声音。
16. 骚屑:风吹树叶的声音。
17. 林响彻:树林中的响声回荡不绝。
18. 石气:山中石头的气息。
19. 昏冥:昏暗不明。
20. 川光:河流的水光。
21. 漂撇:水流激荡。
22. 岸转:河岸转弯。
23. 失来踪:失去原来的踪迹。
24. 溪明:溪水明亮。
25. 得前陌:找到前面的道路。
26. 江皋:江边的高地。
27. 余霞:晚霞。
28. 荡晴碧:荡漾在晴朗的天空中。
29. 千寻:形容山势极高。
30. 空色:天空与山色的交融。
31. 递相激:互相激发。
32. 握手:握手表示亲近。
33. 旧蹊:曾经走过的道路。
34. 月:月亮。
35. 遥遥:远远地。
36. 挂萝壁:挂在长满藤蔓的墙壁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独游蒜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山光引游子”起笔,既揭示了出游的主题,又为全诗奠定了幽深、寂寥的基调。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腻地描绘路途中的景色变化,展示了蒜山之险与之美:有峻峭的山岭、清新的竹林,也有飞雪中的松树和静谧的鸟群。诗人以此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动荡与宁静。
在描写蒜山的自然景象时,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他通过远近高低的视角变化,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其次,诗人利用颜色和光线的关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比如“石气入昏冥,川光互漂撇”这两句,巧妙地描述了傍晚时分,夕阳照射在山川之间的美妙景致。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时空变换的捕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岸转失来踪,溪明得前陌”这一联,描述了在曲折的河道中,诗人渐渐迷失方向,然后又重新找到前进的道路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
最后,当夜幕降临,诗人放眼望去,只见月光洒在江边,倒映在水面的光辉与远处萝壁上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整首诗达到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蒜山 其二》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8年,即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王安国年仅32岁,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旺盛、才情横溢的时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朝廷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儒家思想的复兴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文人学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这种氛围为王安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个人经历方面,王安国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王龚是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对王安国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国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以诗文闻名于世。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成为北宋著名文人士大夫欧阳修的门生,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王安国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交流文学创作心得。蒜山是当地的一处名胜古迹,山中景色秀丽,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王安国曾多次游览蒜山,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游蒜山 其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