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意
雪意悠悠底未成,年华促促尚谁惊。浮云稍助春来暗,薄日迟回午后明。静见游尘侵藓迹,忽闻落叶扫阶声。此时俯偻无酬酢,世谛吾心弃不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飘雪的意境尚未完全形成,匆匆岁月令人惊叹。
天空中的浮云稍稍增添了一些春天的气息,午后的阳光渐渐明亮起来。
静静地看到尘土在青苔上留下痕迹,突然听到落叶扫过台阶的声音。
此刻我弯着腰,没有回应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心早已放弃了与世俗纷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雪意:指下雪的征兆或意愿。
2.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或者广大无边的样子。
3. 底未成:还没有形成的意思。
4. 年华:岁月;时光。
5. 促促:匆促,急忙的样子。
6. 谁惊:让人惊讶的意思。
7. 浮云:比喻世俗之事。
8. 稍助:稍微帮助。
9. 春来暗:春天到来的迹象。
10. 薄日:太阳微弱的光线。
11. 迟回:徘徊;延迟。
12. 午后明:下午阳光逐渐明亮。
13. 静见:静静地看见。
14. 游尘:浮动的尘土。
15. 藓迹:苔藓的痕迹。
16. 忽闻:突然听到。
17. 落叶扫阶声:扫地时扫起落叶的声音。
18. 此时:这个时候。
19. 俯偻:弯腰驼背;形容态度谦逊。
20. 酬酢: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宾曰“酬”,宾还敬曰“酢”。
21. 世谛:世俗的常规道理。
22. 吾心:我的内心。
23. 弃不争:放弃不与世俗争斗。

去完善
赏析
《雪意》是宋代诗人王安国的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诗中通过对雪意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世事的超脱态度。
首联“雪意悠悠底未成,年华促促尚谁惊”,表达了雪意未成的遗憾和时光流逝的紧迫感。这里“雪意悠悠”指天空中的雪还未形成,而“年华促促”则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这两句传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颔联“浮云稍助春来暗,薄日迟回午后明”,描述了雪意未成时天空的景象。乌云逐渐散去,阳光渐渐洒向大地,表现出雪意将消未消的微妙变化。这里的“浮云”和“薄日”象征着人生中的起伏和光明。
颈联“静见游尘侵藓迹,忽闻落叶扫阶声”,描绘了冬天寂静的场景。寂静之中,尘土和落叶的声音格外清晰,体现了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
尾联“此时俯偻无酬酢,世谛吾心弃不争”,表明了作者在此刻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世间纷扰,他选择放弃争斗,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意》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50年至1075年之间,此时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王安国出身世家,他的父亲王祁、兄长王安石都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在这期间,王安石正致力于推行新法,以期实现国家的改革和富强。而王安国本人也积极参与政事,曾在地方任职,但因性格耿直,不愿妥协,最后辞官回乡。
这首诗以雪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纯洁理想的向往。雪是天地的使者,带来冬天的寒冷,也孕育着春天的生机。在这样一幅冬日雪景图中,诗人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但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