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
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
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
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
范雎李斯乘利势,蒙骜白起先戎行。
韩卢前奔宋鹊举,角逐海内如驱羊。
干戈取之刑法治,举事夸淫惟快意。
时移数尽非徒然,直笔汗青遭唾毁。
咸阳宫殿无尺瓦,直抵南山是禾稼。
山巅观阙总成尘,清渭东流无昼夜。
昔时此水贯宫垣,今日沦涟县楼下。
无复秦娥洗粧水,时有村童饮牛马。
秋波泠泠泛红叶,春天波荡桃花节。
清名不与世荣辱,混浊何尝妨至洁。
八川分流皆异态,七泽胸中无芥蔕。
直须面面倚危栏,殚睹雍州原野火。
楼中有客雍门弹,坐上悲歌击樽坏。
何侯精采如琳琅,携诗揖我谓我臧。
我今为子登楼赋,书版一讽悲兴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国如同尚未经历风霜的芦苇,四方势力虽强大却难以为继。
人们疲惫不堪,但仍在追求功利,最终导致了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拼杀,谁也无法抵挡秦国的强大势力。
范雎、李斯等人利用有利形势,蒙骜、白起等人为国家冲锋陷阵。
秦国不断扩张,最终统一了六国。
然而,秦始皇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让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
随着时光流逝,秦朝灭亡,咸阳的宫殿成了废墟,农田取代了曾经的皇宫。
渭水依旧流淌,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如今,这条河水已经不再是秦朝公主洗脸的水源,而是村童放牧的地方。
河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清名并不会因时代的兴衰而改变。
八川分流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胸怀宽广的人不会有芥蒂。
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能看到关中平原的壮丽景象。
在高楼之上,有宾客弹奏哀歌,感叹世事的兴衰。
有位客人神情饱满,他带着自己的诗篇向我致敬。
我为这位客人写下了这首登楼赋,以书版记载下我们对兴亡的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咸阳县:古县名,秦朝设置,即今陕西省咸阳市。
2. 清渭楼:位于咸阳县的一座著名楼阁,因渭水在此变得清澈而得名。
3. 蒹葭: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来比喻秦朝的兴起。
4. 四维: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5. 豪强:指强大的势力或人物。
6. 神疲鬼乏:形容人力枯竭。
7. 襄公:秦襄公,秦国建立者。
8. 始皇:秦始皇,秦朝的建立者。
9. 富极薰天:形容财富极度丰富。
10. 斡地:旋转大地,指掌握政权。
11. 诸侯:战国时期的各国君主。
12. 范雎:秦国政治家,曾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13. 李斯:秦国政治家,秦始皇的丞相。
14. 蒙骜:秦国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15. 白起:秦国将领,以军事才能著称。
16. 韩卢:战国时期的韩国,这里指代其他国家。
17. 宋鹊:战国时期的宋国,这里指代其他国家。
18.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19. 干戈:战争工具,这里指代战争。
20. 刑法治:刑法制度。
21. 举事:发动事件,这里指发动战争。
22. 快意:满足个人意愿。
23. 时移数尽:时代变迁,命运已尽。
24. 汗青:史册。
25. 尺瓦:尺寸大小的砖瓦,这里指代秦朝宫殿的残骸。
26. 南山:秦岭山脉,位于咸阳南部。
27. 禾稼:庄稼。
28. 山巅观阙:山顶上的宫殿。
29. 清渭:渭水的支流,这里指代清渭楼附近的水流。
30. 沦涟:波浪翻滚的样子。
31. 无复秦娥洗粧水:不再有秦朝女子的洗脸水。
32. 村童饮牛马:农村孩子喂牛马喝水。
33. 秋波泠泠:秋天的水面。
34. 春天波荡:春天的水面波动。
35. 桃花节:桃花盛开的时节。
36. 八川分流:指泾、渭、瀍、涧等八条河流。
37. 七泽:古代中国七大湖泊。
38. 胸中无芥蔕:心中没有阻碍。
39. 危栏:高楼的栏杆。
40. 雍州:古九州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
41. 原野火:田野间的火灾。
42. 雍门:位于咸阳县的一处城门。
43. 悲歌击樽:一边唱歌一边敲击酒具。
44. 何侯:指何子应。
45. 琳琅:美玉,这里形容何子应才华横溢。
46. 臧:称赞。
去完善
赏析
苏籀的这首诗《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揭示了社会兴衰、人事变迁的道理。诗歌以其雄浑的历史画面、深沉的哲理思考以及富有情感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联“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诗人以蒹葭的形象比喻秦国尚未强大之时,揭示出秦国的兴起和衰亡。颔联“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描述了秦国由襄公到秦始皇这一漫长过程中的奋斗与牺牲。
颈联“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生动描绘了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那些“干戈取之刑法治”的行为也逐渐暴露出残暴的本质。
尾联“时移数尽非徒然,直笔汗青遭唾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统治者为了争夺权力而犯下的罪行终究会被史书记载并受到谴责。
接下来的诗篇,诗人通过对咸阳宫殿的荒废,清渭水的流逝等景象的描绘,引导读者去感悟“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历史沧桑。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秦娥的洗粧水,村童的饮牛马,清渭的春波荡漾等,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末尾部分的“楼中有客雍门弹,坐上悲歌击樽坏。何侯精采如琳琅,携诗揖我谓我臧。我今为子登楼赋,书版一讽悲兴亡。”则通过描述自己与友人何子的同游清渭楼,并抒发感慨,表达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富含哲理的沉思,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品评诗酒,借以表达对生活和自然之美及其哲理的思考。在此背景下,苏东坡在公元1091年于谪居期间创作了《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这一时段的苏轼因政治争议被降职流放,远离朝廷,心情沉重复杂。
此时,北宋社会整体处于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氛围之中,但党争严重且持久不断,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受到打击排斥。苏轼作为一代文人领袖,也在政治斗争中陷入困局。他遭遇谪放,却坚持理想与情操,以其独具一格的诗词艺术展示个性和风度。
在这首《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中,苏轼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展示了江南风物之秀和人们生活之安逸,借此表达对家乡及亲友的深深眷恋之情。此诗在表达上浑然天成,词藻丰富,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情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