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一首
吏部初学除陈言,学成理达无可删。
腐朽点化皆不凡,有如黄河出昆仑。
鱼龙万怪随涛奔,志气刚伟充乾坤。
灌溉所短夸雄浑,篇什性情礼义根。
亦曰余事期知文,弟子皇甫同光尘。
师说岂不明渊源,首推燕许润王纶。
明堂郊庙严且尊,呜呼古人弗妄云。
研钻百家穷典坟,两贤纂组承华勋。
演敷奇致开妙门,荡耀四海苏顽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吏部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学习完成便能通顺地表达,没有需要删减的部分。
即使腐朽的文字也能够变得非凡,就像黄河源自昆仑山。
无数的奇特想法跟随浪潮奔腾而出,意志坚定充满天地。
在灌溉的短暂过程中展示雄伟的气概,篇章中饱含性情和礼仪之根本。
也说我把写文章当作次要的事情期待被人们了解,弟子皇甫与光芒同在。
师傅的教导难道不明确吗?首先推荐燕许之地润泽的王纶。
明堂和郊庙庄重而神圣,哎呀,古人不曾乱说。
钻研百家经典,两位贤人继承着华夏的功勋。
展开奇异的风貌开启奇妙的大门,激荡闪耀于四海拯救愚昧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吏部:古代官署,负责官员任免、考核等事务。
2.除陈言:去除陈旧的言辞。
3.理达:理论通达。
4.腐朽:这里指无用的事物或观点。
5.点化:指对事物的改变和提升。
6.黄河出昆仑:比喻作者的优秀文章出自其独特的见解。
7.鱼龙万怪随涛奔:形容作者笔下的各种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8.志气刚伟充乾坤:表达作者的壮志豪情充斥天地之间。
9.灌溉所短夸雄浑:指出作品的优点在于气势磅礴。
10.篇什性情礼义根:强调作品以情义为本,体现了礼仪之根本。
11.余事期知文:在公务之余学习文学创作。
12.皇甫同光尘:赞美皇甫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同样具有光辉。
13.师说岂不明渊源:强调老师的教导使自己明白了创作的源泉。
14.燕许:指燕地和许地,泛指北方文化地区。
15.润王纶:意指通过学习和熏陶使王纶的文章更加出色。
16.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
17.郊庙:指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18.穷典坟:深入研究经典。
19.两贤纂组承华勋:表示两位贤人共同编纂著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的荣耀。
20.演敷奇致开妙门:指广泛传播各种奇妙的观念,开启领悟之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皇甫一首》是宋朝诗人苏籀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和态度。开篇便赞颂了吏部学者的才华横溢,他们精通诗词歌赋,能将陈词滥调进行点化翻新,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接下来,作者以黄河、鱼龙为例,强调了他们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气势和力量,能够描绘出宏伟的画卷。同时,也指出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紧密联系着儒家的礼义观念。
诗人进而表达了对自己与皇甫等弟子追求文学成就的态度:尽管我们把文学当作余事,但我们依然追求它的极致,希望像光尘一样洒满大地。这是对学术追求的热爱和执着。在此过程中,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就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紧接着,诗人提到两位贤人——燕许和润王纶,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文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以此作为例子,表明自己对于前辈文人及其作品的尊重和敬仰。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强调了钻研典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古人的智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文化。同时,他相信通过皇甫等弟子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照亮世间的昏暗角落。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坚定信仰,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皇甫一首》是宋代诗人苏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27年至1162年之间,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金兵南下,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籀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因战乱和家人离散。他在流亡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生疾苦和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也相当复杂。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此外,北方的金国势力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苏籀创作了《皇甫一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