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红药将残,绿荷初展。
森森竹里闲庭院。
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
陌上春归,水边人远。
尽将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花逐渐凋谢,绿叶开始舒展。
幽静的竹林间,有一处宁静的庭院。
炉中的香已经燃尽,茶汤也品尝完毕,此时能听到隔壁的黄鹂鸟在歌唱。
春天已经来到了大路上,河水岸边的人却离我远去。
把过往的事从头到尾想了个遍。
时光流逝,究竟是为了谁在忙碌?我在夕阳下的小桥上静静地站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踏莎行:词牌名。
2. 吴潜:南宋词人。
3. 红药将残:指芍药花即将凋谢。
4. 绿荷初展:指荷叶刚刚展开。
5. 森森竹里闲庭院:形容竹林深处的静谧庭院。
6. 一炉香烬:香炉中的香已经燃烧殆尽。
7. 一瓯茶:一碗茶水。
8. 隔墙听得黄鹂啭:隔着墙壁听到黄鹂鸟的叫声。
9. 陌上春归:指春天回到田野之间。
10. 水边人远:形容远离河边的人。
11. 尽将前事思量遍:指将过去的事情反复思考。
12. 流光冉冉:时光匆匆流逝。
13. 为谁忙:为了什么而忙碌。
14. 小桥伫立:站在小桥旁。
15. 斜阳晚:傍晚的夕阳。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吴潜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词作。开头两句“红药将残,绿荷初展”,点出了春天的尾声,即将凋谢的红芍药和初展的绿荷叶象征着季节的更替。接下来的“森森竹里闲庭院”则描绘了竹林深处的宁静院落,给人以宁静、超脱之感。
下片的前两句“陌上春归,水边人远”,传达了春天离去,故人远离的伤感之情。紧接着的“尽将前事思量遍”,表明词人对过去之事的深深怀念。结尾的两句“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以时间的流逝和黄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面对时光匆匆而去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词在咏叹春天的同时,也寓含着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南宋词人吴潜的一首名篇。此词作于公元1214年左右,正值金朝末年至南宋中期这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失去了中原地区,这为诗词创作带来了新的主题和风格。
当时,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抵抗外族侵略,纷纷投身军事或政治活动。吴潜本人也在这一年间积极参与朝廷的治理工作,他一方面渴望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的种种矛盾深感忧虑。因此,这首《踏莎行》词便成为了吴潜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寄托。
在词中,吴潜以婉约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借喻南宋政权的危机四伏以及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心情。整首词情真意切,既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又展示出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