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玉洞幽寻更是天,朱霞绿景镇韶年。
飞花藉藉迷行路,啭鸟遥遥作管弦。
雾隐长林成翠幄,风吹细雨即虹泉。
此中碧酒恒参圣,浪道昆山别有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玉砌的洞穴深处寻找天堂,红霞绿树映照着美好的时光。
飞舞的花瓣让人迷失了道路,婉转的鸟儿如同演奏着音乐。
雾气弥漫在丛林间形成翠绿的帷幕,微风细雨汇成彩虹般的小溪。
在这里,美酒仿佛能让人悟道成圣,传说昆山的仙境也不如这里美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淙山:位于河南登封境内的一处山水胜地,有美丽的风景和奇特的地貌。
2. 玉洞:形容石淙山洞窟美景如仙境一般。
3. 朱霞绿景:红色的晚霞和绿色的植被交相辉映的景象。
4. 镇:使...安定、宁静。
5. 韶年:美好的年华。
6. 藉藉:众多纷繁的样子。
7. 啭鸟:鸣叫的鸟儿。
8. 遥遥:远远的。
9. 管弦:指音乐。
10. 雾隐长林:雾气笼罩着树林的景象。
11. 翠幄:青翠的树荫。
12. 虹泉:彩虹般美丽的泉水。
13. 碧酒:绿色的酒,这里代指美酒。
14. 恒:经常。
15. 参圣:参与盛会,指和皇帝共享美景。
16. 浪道:夸张地说法,表示赞叹不已。
17. 昆山:传说中的神山,这里指石淙山。
18. 别有仙:意指石淙山另有一种神仙境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跟随皇帝游历石淙山的美好景致。首句“玉洞幽寻更是天”形象地描述了石淙山的神秘与壮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仰之情。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写青山绿水、花香鸟语、薄雾轻风和彩虹般的泉水等生动场景,展现了夏天石淙山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此中碧酒恒参圣,浪道昆山别有仙”则意味深长,既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尊崇,又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出作者在这次畅游中,感受到了自然的恩泽和生活的和谐,达到了人生的愉悦和满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于唐朝初年,由薛曜所作。薛曜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曾任谏议大夫、太常博士等职。他的诗才横溢,尤以楷书闻名于世。
在公元7世纪末的唐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的唐朝皇帝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裕。皇帝也爱好文学和艺术,对文人雅士颇有好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薛曜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而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御用文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薛曜随皇帝出游石淙山的经历。石淙山位于洛阳附近,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名山。皇帝选择在此地游玩,一方面是为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与臣子们的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薛曜作为皇帝的御用文人,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因此,在这首诗中,薛曜通过对石淙山的描绘,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自豪。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石淙山的壮丽景色,以及皇帝出游时的盛况,展现了唐朝初年的盛世景象。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为国家效力感到荣幸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