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奴
雁落常水宿,奴辄警暗晦。
己逸渠处劳,祸患出恩爱。
老渔穷意巧,半夜弄光怪。
奴亟告其群,举群惊相戒。
渔火不时明,奴告不息喙。
众方恬梦寐,不悟伏机械。
一夕虽屡惊,四顾无己害。
利嘴丛之身,尤恐奴相卖。
渔者乘其嚣,尺箠尽同队。
辱令孟坚死,依势博陆败。
小忠悮平昔,今日复何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雁在常水里过夜,一只警惕的眼睛巡视着黑暗。
劳累的渔夫仍在忙碌,灾祸却由相爱而生。
年老的渔夫十分机智,在夜半时分玩弄光亮引来奇异生物。
那警觉的眼睛急忙告知同伴,所有的鱼儿都惊慌而互相告诫。
而灯火不时地照亮湖面,那警示的声音从未停歇。
然而大家还沉浸在梦幻中,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
这一晚虽然多次被惊醒,环顾四周却似乎并无异样。
那只多话的鱼担心着伙伴们会出卖它,趁机逃跑。
那狡猾的渔夫利用喧闹声,用短棒制服了所有的伙伴。
可怜的鱼头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岸边的亲友也失败了。
它们的小忠诚为过去酿成了大错,可今天又能有什么后悔的呢?
去完善
释义
1. 雁:大雁,大型游禽,生活在水中,善于飞翔。
2. 落:降落,这里指大雁降落栖息。
3. 常水宿:固定的水边休息地。
4. 奴:指雁奴,即雁中的哨兵,负责在雁群中放哨警戒。
5. 辄:总是,表示频繁发生。
6. 警:警惕,警觉。
7. 暗晦:光线暗淡的地方,这里指雁群休息的环境。
8. 己逸:自己休息,这里指雁群其他成员休息。
9. 渠:代词,他,这里指雁奴。
10. 劳:辛劳,辛苦。
11. 祸患:灾难,祸事。
12. 恩爱:感情深厚,关系亲密。
13. 老渔:经验丰富的渔夫。
14. 穷:用尽,竭尽。
15. 意巧:心思巧妙,指捕鱼方法巧妙。
16. 半夜:指深夜。
17. 光怪:光亮怪异,指渔火明亮。
18. 亟:急忙,赶快。
19. 告:告诉,通知。
20. 息喙:闭嘴,停止说话。
21. 众:指雁群。
22. 恬:平静,安静。
23. 梦寐:睡觉时的梦境。
24. 不悟:不知道,不明白。
25. 伏:埋伏,隐藏。
26. 机械:工具,器具,这里指捕鱼的工具。
27. 一夕:一个晚上。
28. 虽:即使,尽管。
29. 屡:多次,屡次。
30. 四顾:向四周看。
31. 无己害:没有受到自己的伤害。
32. 利嘴:尖利的嘴巴,这里指雁的嘴巴。
33. 丛之身:聚集在一起的身体,这里指雁群。
34. 尤恐:尤其害怕。
35. 相卖:互相出卖,这里指雁奴将同伴引入危险。
36. 渔者:捕鱼的人,这里指渔夫。
37. 乘:利用,趁机。
38. 嚣:喧哗,吵闹。
39. 尺箠:鱼网。
40. 尽同队:全部捕捉到雁群。
41. 辱令:使唤,驱使。
42. 孟坚:汉代将领冯奉世的儿子,这里借指雁奴。
43. 依势:依靠权势。
44. 博陆:汉代将领周亚夫的封号,这里借指渔夫。
45. 小忠:小的忠诚行为,这里指雁奴的警觉行为。
46. 误:耽误,影响。
47. 平昔:平时,平常。
48. 今日:现在,指雁群被捕捉的时刻。
49. 复:又,再。
50. 何悔:有什么后悔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诗人方一夔针对大雁与雁奴的故事所创作的。诗人以描述大雁与雁奴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群体的信任危机、生活困扰以及忠诚误事的深刻教训。
首先,在诗的开头两句“雁落常水宿,奴辄警暗晦”中,诗人用“雁落”“奴辄警”描绘了大雁在水边休憩,而雁奴则负责观察周围的动静并发出警告。接下来的“己逸渠处劳,祸患出恩爱”揭示了雁奴的这种警觉给其他大雁带来了麻烦和困惑,因为在大雁们享受安逸的时候,雁奴却因为担心受到危险而时刻戒备。这种矛盾源于雁奴的忠诚天性,但也反映出群体间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随后,在“老渔穷意巧,半夜弄光怪。奴亟告其群,举群惊相戒”部分,诗人描述了狡猾的老渔夫如何在半夜捉鱼时利用灯火惊吓大雁,使它们四处逃窜。当雁奴发现异常并向同伴报警时,整个群体都陷入了惊慌失措的状态。这表明在面临突发危险时,群体的恐慌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接下来的“渔火不时明,奴告不息喙。众方恬梦寐,不悟伏机械”则是通过对比描绘出大雁们的盲目和愚蠢。尽管雁奴不断发出警报,但其他大雁依然沉浸在梦乡之中,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这种盲从心理和行为最终导致了群体的覆灭。
在“一夕虽屡惊,四顾无己害。利嘴丛之身,尤恐奴相卖”一节,诗人表达了雁奴的矛盾心理:虽然遭受了一夜的惊恐,但它仍然担忧自己的警告会让其他大雁疏远甚至出卖自己。这种担忧也是由于群体间的不信任所造成的。
最后,“渔者乘其嚣,尺箠尽同队。辱令孟坚死,依势博陆败。小忠悞平昔,今日复何悔”是对悲剧的高潮及收尾进行描述。在这次捕雁行动中,渔人巧妙地利用了雁奴的警告声,将整个雁群一网打尽。雁奴的忠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和其他大雁的惨败。诗人以此表达了忠诚有时可能会带来错误和伤害的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揭示雁奴与大雁群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与误解,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盲目的信任与怀疑,以及忠诚带来的复杂影响。同时,诗歌也提醒人们在保持忠诚的同时,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危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奴》是南宋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当时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间生活仍然困苦,人们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
方一夔在此时人生坎坷,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一度官至从政郎、秘书省校书郎等要职,但因不愿阿附权贵,多次被贬谪。他在这次被贬期间,感慨时事,观察社会,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雁奴》。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侵,大量北方民众南下避难,江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农业压力增大,加上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这一时期,朝廷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官员腐败严重,导致政策效果不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一夔通过描绘雁奴的故事,反映了民间的苦难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抗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