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西风袅袅欲昏黄,草木萧萧绿翅凉。
暗傍远灯催络纬,独经遥夜伴啼螀。
露濡虫纲丝潜断,月照澄江练有光。
几处疏砧红叶寺,谁怜弄杼不成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习习西风吹过,带着阵阵凉意,草木摇落,一片萧瑟的景象。在昏暗的路灯下,虫儿悄然无声地鸣叫着。深夜来临,伴随着阵阵蟋蟀的哀鸣声,孤独的我独自度过漫漫长夜。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虫儿的歌声渐渐消失。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泛起一道道柔和的光芒。此时,远方寺庙的红叶仿佛传来几声稀疏的捣衣声,有谁怜悯我心中的离愁与惆怅,无法织就心中的那片乐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促织:即蟋蟀,又名络纬、秋虫等。此处以"促织"为题,取意于蟋蟀的鸣叫声如同织女催促别人快快织布一样,隐含岁月匆匆之意。
2. 西风:指秋风。古人以秋天对应西方,故称秋风为西风。
3. 袅袅:形容微风轻拂的样子。
4. 昏黄:指日落时分。
5. 草木萧萧:形容秋天的草木逐渐凋零的景象。
6. 绿翅:指蝉的翅膀。此处用"绿"字描绘出秋天傍晚时分,蝉翼在夕阳余晖中的绿色。
7. 暗傍远灯:指蟋蟀在黑暗处靠近远处灯火的地方活动。
8. 催络纬:指蟋蟀的鸣叫声仿佛催促络纬(一种纺织娘)快点工作。
9. 啼螀:指鸣叫的寒蝉。
10. 露濡虫纲:指露水打湿了昆虫的翅膀。
11. 丝潜断:形容虫纲的翅膀被露水湿润,飞行能力减弱。
12. 月照澄江练有光:指月光洒在清澈的江河上,如同一匹洁白的丝绸闪闪发光。
13. 疏砧:稀疏的捣衣声。
14. 红叶寺:指秋天树叶变红的寺庙。
15. 谁怜弄杼不成章:指诗人感叹自己像一位忙于织布的女子,却无法编织出美丽的图案。
去完善
赏析
《促织》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景象和诗人孤独的心境。首联“西风袅袅欲昏黄,草木萧萧绿翅凉”,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以及草木的萧瑟,展现出秋天的气氛;颔联“暗傍远灯催络纬,独经遥夜伴啼螀”则通过“远灯”、“啼螀”等词语表现了诗人的孤独。颈联“露濡虫纲丝潜断,月照澄江练有光”则以月亮和江水为背景,使画面更具开阔感,同时露水和虫纲的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尾联“几处疏砧红叶寺,谁怜弄杼不成章”则通过红叶寺和疏砧的声音,与首联的秋意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思之情。整首诗以景抒情,借物寓情,艺术手法娴熟,情感深沉而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促织》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田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以蟋蟀(促织)为引子,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1004年之间,即北宋初年。
在这个时期,田锡经历了宦海浮沉和人生波折。他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谪。在人生的低谷期,田锡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在宋代初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北方边境受到辽国侵扰,国家的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田锡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官员,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建言献策。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