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晦日

标题包含
晦日
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 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张说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凤阁舍人等职。武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昏暗的日子中,春天似乎来得太晚;我们站在江边看着洗衣服的景象。路边的鲜花争相绽放,树上的鸟儿仍在稀疏地叫唤着。我们都回想起在河边浮桥度过的那个晚上,喝得尽兴之后才各自回家。要寄信的话就选在今天吧,大雁正好从洛阳飞往北方。
去完善
释义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又称月末或晦暝。 "嫌春浅":春天尚早,还未完全展开。 "江浦":水边、江边。 "湔衣":洗濯衣服,指民间风俗在水边洗衣洗菜。 "浮桥":用船或浮箱联结而成的桥。 "洛阳":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晦日春天的景色和人们欢度佳节的场景,以细腻的诗句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首联“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以略带惋惜的笔调表达春天来得稍晚,然而这正是诗人赋予春天的别样魅力,江浦的涤衣妇女忙碌的身影勾勒出春日的繁荣景象。颔联“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则用清新婉约的笔法勾勒出游春的人们路过的花香鸟语,展现了春天的气息。颈联“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描述的是人们在江边聚餐、赏月、畅饮,享受春天的乐趣。最后两句“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则是诗人借此美景传递思念之情,通过雁过洛阳的形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深切关怀与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晦日》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在政治上励精图治,使得国家繁荣昌盛,形成了著名的“开元盛世”。然而,在这盛世的背后,却隐藏着各种矛盾和危机,例如朝政的腐败、皇权的争夺等。 在这个背景下,张说作为朝廷重臣,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一度受到皇帝的宠爱,权倾朝野,但在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贬出京城。这一系列的变故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晦日》这首诗中,张说以晦日为题,表达了他在人生低谷时的感慨。诗中的“浮云连海气,斜月隐山城”描绘了晦日的景象,寓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而“明朝更不见,悲愁满画屏”则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总的来说,《晦日》这首诗是在张说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