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呈佛鉴禅师偈

标题包含
呈佛鉴禅师偈
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徧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赵州有一棵著名的柏树,其言论被禅宗信徒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然而大多数人仅关注它的枝叶,而不能直接理解其深刻的源头。觉悟者说并无这些言语,这就像在当面对恶语进行指责。有洞察力的人如果能具备通达的视角,就可以在这个话题上分辨真假。
去完善
释义
1. 赵州:地名,即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 2. 柏树话:指禅宗公案“柏树子”的故事。该故事来源于赵州从谂禅师与弟子之间的问答。禅师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弟子答曰:“有。”禅师曰:“往来常住,为什么却烧不得一炷香?”这一公案在禅宗历史上非常有名,因此以柏树话代指赵州从谂的禅法传承。 3. 禅客:指参禅的人,此处也可以理解为研究禅宗史的人。 4. 摘叶与寻枝:原意是指修剪树枝,这里比喻对禅宗公案的片面理解,仅关注表面现象而未能深入探究其内涵。 5. 觉公:即五祖山佛鉴慧勤禅师,此人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6. 无此语: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意味着他并未认可那种仅仅局限于表面理解的禅学。 7. 恶言:不中听的话,此处的意思是批评那些误解禅法的人。 8. 通方眼:谓能明达事理的眼光,这里表示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判断力的人。 9. 好向此中辨真假:建议参禅的人要善于辨别真伪,不要被表面的说法所迷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呈佛鉴禅师偈》是宋代诗僧释心道所作,以禅宗典故为题材,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禅宗的理解和批判。 首句“赵州有个柏树话”引用了禅宗著名的“赵州柏树”公案,赵州和尚指着柏树问:“这个就是赵州柏树吗?”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事物并非如其表面所见,而是需要通过内在的体悟去理解。然而,“禅客相传徧天下”这句指出,很多人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仅关注于“摘叶与寻枝”这样的细节,而不能达到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 接着,“觉公说道无此语”一句,借觉公之口批评了那些不能领会赵州柏树话的人,认为他们误解了禅宗的真谛,就像“恶言当面骂”一样。 最后两句,作者告诫那些自以为懂得禅宗的禅人,要具备“通方眼”,才能分辨出其中的真伪。这表明作者对于禅宗的理解和领悟是深刻的,同时对于禅宗的传播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整首诗既传达了禅宗的深奥哲理,又表现出了作者的才情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佛鉴禅师偈》是北宋时期僧人释心道的一首抒怀诗。释心道(1043-1115年)是北宋著名的禅宗大师,他在慧林寺修行多年,对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79年左右,正是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释心道的生活际遇可谓起伏不定。他年轻时曾在京城求学,后来因为家庭变故而投身佛门,在慧林寺开始了漫长的修行生涯。在此期间,他曾游历各地,广结善缘,传播佛法。然而,他的行为也引起了世俗社会的非议和误解,使他一度陷入了困境。 在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悟道。释心道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在修行过程中所领悟的禅宗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