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熊秋堂
醉踏青山忆旧游,两年流落古杭州。
梦随云影忽东去,石上藓花无限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青山回忆过去的旅程,两年来流落在古老的杭州。
梦境随着云影突然向东飘去,石头上的苔藓之花诉说着无尽的秋天。
去完善
释义
1. 醉踏青山:表示诗人喝醉了酒在山上行走,“踏”意为行走。
2. 忆旧游:指回想起过去游玩的情景。
3. 两年流落:诗人在这两年中流离失所,“流落”表示四处流浪。
4. 古杭州:即现在的杭州市,这里是用“古”字强调其历史悠久。
5. 梦随云影:诗人的梦境随着云影飘忽不定。
6. 忽东去:突然向东飘去,“忽”表示突然。
7. 石上藓花:石头上的苔藓花朵,这里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8. 无限秋:形容秋天的时间漫长,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会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醉踏青山忆旧游”,通过描述诗人醉酒后的漫步青山,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两年流落古杭州”则表达了他离开故乡的时间以及此刻身处异乡的失落感。
诗的后两句“梦随云影忽东去,石上藓花无限秋”,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以梦境中云彩飘荡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又以苔藓生长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种表达方式既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又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熊秋堂》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会创作的。郑会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去世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享年104岁。他生活的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金兵屡次南下侵扰,南宋朝廷对内剥削百姓,对外屈辱求和,导致民不聊生。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郑会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书生只合秋篷底,忘却峨嵋第一峰。”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这个背景下,郑会创作了《寄熊秋堂》这首诗。诗中,他以自己的视角表达了对熊秋堂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郑会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个人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