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叹
老马知涂益可羞,寒灯冷砚照穷愁。
著书不望从儿读,归舍何当与妇谋。
赤脚踏鲲真浪许,短衣射虎恐长休。
何人得似襄阳守,乞我苕湖十顷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年健马依然有智慧了解路途,
寒冷的油灯和砚台映照着穷困的忧虑.
写书不求孩子理解阅读, 回到家中如何与妻子讨论呢?
赤脚追逐大鲲真是过份自信, 穿着短衫射虎恐怕不能长久.
谁能像我一样成为襄阳太守呢? 能把我引荐到那片浩渺无垠的湖泊.
去完善
释义
1. "老马知涂":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喻指富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有判断能力。"涂"古通“途”,意为道路。这里指自己年老体衰却仍为生计奔忙感到羞愧。
2. "寒灯冷砚":描述了诗人艰苦的写作环境,"灯"指的是油灯或烛灯;"冷砚"即冰凉的砚台,形容寒冷的冬日夜晚。
3. "穷愁":贫困潦倒的忧虑。
4. "著书":撰写文章书籍,"著"是动词,表示写、撰述。
5. "从儿读":这句是说作者写的东西并不期望孩子们会去阅读。"从儿"在此是被动结构,指被孩子阅读。
6. "归舍":回到家中。
7. "何当":何时能够,表期望。
8. "与妇谋":与妻子商量家中的事。
9. "赤脚":不穿鞋,此处为夸张用法,意指走极端冒险。
10. "鲲":神话中的大鱼,此处指代大风浪。
11. "浪许":空许,此处指无端夸耀自己敢于冒险。
12. "短衣射虎":典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汉将李广在雪地中仅着短衣射虎的故事,这里比喻勇猛之士。
13. "赤面可能疗世病,短衣未必辱书生":用典寓意应把才学用在济世之上,而非炫耀勇力。
14. "长休":长久的休息,这里暗示死亡的意象。
15. "襄阳守":指孟浩然,曾任襄阳守备,诗画双绝,隐逸高士。
16. "乞我苕湖十顷秋":乞求得到如同孟浩然那样的隐逸生活,苕湖位于今湖南岳阳一带,景色秀丽,为人向往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抒情诗。诗中,诗人以老马为喻,表达了自己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羞耻和无奈。他描绘了寒灯冷砚下自己所处的困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惆怅和对未来的迷茫。
同时,诗人通过对“著书”、“归舍”等词的运用,表达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依然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此外,诗人还借用了“赤脚踏鲲”、“短衣射虎”这两个典故,暗示自己壮志凌云,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这首诗具有了一定的励志意味。
最后,诗人通过表达对襄阳太守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恬静岁月的渴望。这一愿望使得整首诗的基调变得更加和谐,也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总的来说,这首《灯下叹》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灯下叹》是南宋诗人敖陶孙的一首描绘人生悲苦的诗作。这首诗歌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创作的,这是一个山河破碎、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敖陶孙生活在一个动乱的社会环境中。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金兵的入侵,他的家乡沦陷,家庭破裂,生活陷入了困境。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痛苦。
在诗人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同时,北方的金国政权对南宋虎视眈眈,不断发动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愤懑。
在《灯下叹》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批判。他用“烛影摇红”来形容自己的孤独和迷茫,用“愁心似絮”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些诗句都充分展示了诗人在这特殊时期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