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谤议

标题包含
谤议
四方集谤议,著面矢如雨。 前身雷将军,柴立吾甚武。 却还观我生,与世实鉏铻。 西通祢衡邻,东接嵇康堵。 以兹料身后,藐未得死所。 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 并浙十五州,我作大谤府。 余外九州者,设伏特未举。 徐思浮言端,中实无所主。 怪雪群犬吠,眩日百鸟语。 何由泽其喙,环海变春醑。 坐使声名高,一日跨尧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自四面八方的诽谤和议论,如同密集的箭雨落到脸上。回想过去,我的前身就像那威风凛凛的雷将军,虽然站在那里却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然而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西边是我和祢衡相似的邻居,东边则是我欣赏的嵇康。因此想象自己去世后的情形,只能感叹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浙江有十五个州,但每一个地方都有人对我进行讥讽和侮辱。除了浙江之外,还有九个州的舆论仍在暗中潜伏,等待机会攻击我。仔细思考这些流言的来源,发现它们根本没有实质的内容。就像是一群被怪雪惊吓的狗在狂吠,或是受到眩目阳光刺激的鸟在乱叫一样。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闭上嘴巴,让整个大海都变得如春日的醇酒那样温柔呢?唯有让自己的名声更高,才能一天之内超越尧禹。
去完善
释义
1. 四方集谤议,著面矢如雨:诽谤议论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密集的箭矢直射我的脸面。 2. 前身雷将军,柴立吾甚武:将我之前身比作雷将军,以高大的形象向世人展示出我的勇武之气。 3. 却还观我生,与世实鉏铻: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与世俗确实存在很多冲突矛盾。 4. 西通祢衡邻,东接嵇康堵:向西可与祢衡为邻,向东则与嵇康比邻而居。表达作者虽身处困境,但有众多志同道合的文人相伴。 5. 以兹料身后,藐未得死所:按照这样的形势来看,恐怕死后也得不到一个安定的归宿。 6. 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各个地区都有对我个人的嘲笑和侮辱。 7. 并浙十五州,我作大谤府:我在浙江十五个州境内,遭受各种非议诽谤。 8. 余外九州者,设伏特未举:其他九州的嘲讽言论,或许还在暗中布置,等待时机发动。 9. 徐思浮言端,中实无所主:仔细思考这些流言蜚语的根源,其实并无确凿的证据支持。 10. 怪雪群犬吠,眩日百鸟语:就如同群犬在雪中乱吠,众鸟在阳光下齐鸣,纷扰嘈杂。 11. 何由泽其喙,环海变春醑:如何才能让他们闭上嘴巴,让四海变成春天般的美好氛围呢? 12. 坐使声名高,一日跨尧禹:只希望我的声誉能得以提高,有朝一日可以比肩尧舜。
去完善
赏析
《谤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敖陶孙在面对流言蜚语和恶评时的坚定态度。他以强烈的自信和幽默的口吻,化用历史典故,将自己比作不畏流言的勇士。通过比较自己和历史上的名人如雷将军、祢衡、嵇康等,他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立场。然而,他也意识到这些负面评价对他的影响,感叹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死法,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诗中的“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和“并浙十五州,我作大谤府”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浙江地区所受到的广泛批评,但他仍以开阔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琐事。在诗人看来,这些诽谤的声音就如同怪雪中的群犬吠叫,眩晕的阳光下的百鸟齐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最后,诗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使自己的名声如同传说中的尧禹一样,日益高升。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谤议》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敖陶孙创作的一首表达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许多有识之士如陆游、辛弃疾等积极倡导北伐抗金,但始终未能得到当权者的支持。敖陶孙本人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博学多才,却屡试不第,长期遭受谤议,深感无奈。 《谤议》这首诗正是表达了敖陶孙在这一时期的内心感受。他以秋菊自喻,抒发自己虽才华横溢,却遭人诽谤、议论的愤懑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