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寄旌德尉刘申之

标题包含
奉寄旌德尉刘申之
诸刘兄弟贤,一一无可选。 竹林锐头郎,风味吾小阮。 平生天机深,善闭得内楗。 迩来卿何曹,不办折腰本。 稍传诗语东,朝日照兰畹。 伊余战纷华,心旆凡几偃。 划逢君家语,隽永初一脔。 识遗饱新得,友胜悟夙捐。 缅怀歌商地,萧瑟松磵远。 阴阴芜菁花,碧蝶相与晚。 是中著高士,物意自偃蹇。 向来白衣宰,云壑论补衮。 优游济艰难,如以禹代鲧。 刘郎秀眉宇,秋隼立高巘。 端能谢师匠,万卷自鉏垦。 时须阅世谛,一及城门键。 功名头上簪,日月风中幰。 何时会吴下,春动长洲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诸刘兄弟皆贤达,各个都是好青年。 像那竹林中的英气少年,正是我们的小同伴。 他们天生聪慧,善于收心养性。 近来你们又在忙碌什么,做不到躬身尽瘁? 稍微传递一些你们的诗词,就像朝霞照耀着兰苑。 我总是在世俗中争纷,心境时常波折。 偶然间听到你们的话语,就像尝到了第一口佳肴。 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珍惜友谊。 回想起曾经的歌唱之地,那里的松竹依然繁茂。 茂盛的芜菁花开满田野,碧绿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个地方有高尚之士,彼此心意相通。 曾经那个白衣宰相,在云壑之中谈论治国之道。 他助国度过危难,如同大禹治水一般英勇。 刘郎英俊潇洒,像秋天高飞的鹰隼。 一定能辞别老师,自我耕作万卷书。 适时地面对现实,感受时代的脉搏。 功名利禄不过是头上的簪子,太阳月亮是风中的窗帘。 什么时候我们会在江南相聚,春天的气息已悄悄来到长洲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寄:恭敬地献上寄给。 2. 旌德:指刘申之任职的旌德县。 3. 敖陶孙:南宋诗人,字器之,号“耒皋”。 4. 刘申之:南宋官员,生平未详。 5. 诸刘兄弟贤:刘姓家族中的兄弟们都是贤能之人。 6. 一一无可选:每一个都值得赞美,无法选择出最优秀的一个。 7. 竹林锐头郎:比喻刘申之才情出众。 8. 风味吾小阮:我和刘申之有相似的品味和兴趣。 9. 天机深:指刘申之聪明智慧。 10. 善闭得内楗:善于自我修养,内心坚定。 11. 不办折腰本: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 12. 稍传诗语东:渐渐传来了刘申之在东边的诗句。 13. 朝日照兰畹:形容刘申之的诗篇如同阳光照耀着兰花一样美丽。 14. 伊余战纷华:我在纷繁世事中挣扎。 15. 心旆凡几偃:我的心就像旗帜一样在风中飘扬。 16. 划逢君家语:偶然间听到刘申之的言论。 17. 隽永初一脔:感觉非常深刻,如同品尝到美味的肉块。 18. 识遗饱新得:领悟到了新的知识。 19. 友胜悟夙捐:结交了好的朋友让我更加明白了很多道理。 20. 缅怀歌商地:回忆起唱歌的地方。 21. 萧瑟松磵远:远处松树和山涧的景象显得萧条落寞。 22. 阴阴芜菁花:指碧绿的芜菁花盛开。 23. 碧蝶相与晚:指蝴蝶在傍晚时分飞舞。 24. 是中著高士:这里住着许多高人雅士。 25. 物意自偃蹇:自然景物也显露出高洁的气质。 26. 向来白衣宰:过去的一些平民出身的官员。 27. 云壑论补衮:指在山林之中谈论国家大事。 28. 优游济艰难:轻松地应对艰难困苦的局面。 29. 如以禹代鲧:像大禹替代了鲧治理洪水那样处理问题。 30. 刘郎秀眉宇:刘申之英俊的眉目。 31. 秋隼立高巘:比喻刘申之像秋天的鹰一样站在高山之上。 32. 端能谢师匠:刘申之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才能,不需要师傅指导。 33. 万卷自鉏垦:指刘申之学识渊博,自学成才。 34. 时需阅世谛:需要时常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35. 一及城门键: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联系。 36. 功名头上簪:指名利就像是头上的簪子。 37. 日月风中幰:形容时光流逝如同风中的车帘。 38. 何时会吴下:什么时候能在吴地相聚。 39. 春动长洲苑:春天的气息开始在长洲苑弥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友情和理想的诗作。诗人敖陶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诗人以“诸刘兄弟贤”开篇,表达了对朋友刘申之的赞美之情。接着,用“竹林锐头郎,风味吾小阮”来形容刘申之的风度翩翩和高尚品质。诗人以“平生天机深,善闭得内楗”来形容刘申之的智慧和才能,展现出他在生活中的独特魅力。 然后,诗人通过“迩来卿何曹,不办折腰本”来表达自己对刘申之的敬佩之情。诗人认为刘申之的品质高尚,不会为世俗所困,更不会因为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紧接着,诗人以“稍传诗语东,朝日照兰畹”来描述刘申之的诗才和才华。诗人认为刘申之的诗才犹如晨曦中的兰花,清新脱俗,令人陶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伊余战纷华,心旆凡几偃”来表达自己面对纷扰世界的坚定立场。诗人认为自己虽然身处纷繁世界中,但心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最后,诗人以“何时会吴下,春动长洲苑”来表达自己对与刘申之再次相聚的期待。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刘申之一起在美丽的苏州河畔相聚,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寄旌德尉刘申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宋朝国势渐衰,外患内忧不断,文人墨客多怀才不遇,感叹时事。 诗人敖陶孙在宋末年间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起伏。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长期困顿于民间。尽管如此,敖陶孙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坚守文学创作,以求传承文化。在这首诗中,他以兄弟般的情谊表达了对友人刘申之的思念和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众疾苦严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文学事业,用诗歌表达对时代的关切和忧思,形成了一股悲壮的文学潮流。敖陶孙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奉寄旌德尉刘申之》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忠诚于友谊,执着于理想,坦然面对命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