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卫参政

标题包含
谒卫参政
顷年投诗卫左史,今年谒诗卫相公。 何方客子辟道路,诗卷长邀石浦风。 先生官职泥土如,万事尽付阿堵中。 天教权嬖表忠节,剑首一吷毫毛空。 祇今事业已如许,愿闻当时北归语。 面对手画真自知,十年绝口吾甚武。 谢安风流过王导,芙蓉王公窃其表。 从来雅志在东山,角巾不为筝歌老。 古人进寸退一尺,江草江花足自适。 功名时来不作难,雷动风行本无迹。 百姓相惊当历耳,三江五湖作疮痏。 百年天地亦悠悠,长镵老人泪如水。 侧傍湖脚淀山蓝,出见轻鸥已不凡。 颇闻琳琅塞门内,三笔六诗公所监。 何能撰杖阅诸子,看公著帽淹几晷。 朱衣目前空复愁,客有焦桐劳下指。 去家初无可葺墙,独抱遗经天一方。 石浦倘为苍生起,天衢日毂遥相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把诗献给左史,今年向诗献给相公。 是哪里的游子开辟道路,诗篇不断引来石浦的风。 先生的职位虽然卑微,但一切事情都尽在掌握之中。 老天让权贵们表现忠诚和节操,而剑锋上的一点光芒却显得空虚。 如今事业已经如此宏大,希望听到当时的北上归来事迹。 看着你的作品我真是心知肚明,我有十年时间闭口不语。 谢安的风流超过了王导,芙蓉王公偷偷地模仿他的外表。 他从来的雅志就在东山,戴着头巾不为弹筝唱歌而衰老。 古人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江边的花草足以自我安慰。 功名随时都可以得到,就像雷声和风一样没有痕迹。 百姓们惊慌失措听上去像是耳聋了,五湖三江就像是受了疮痏。 百年的天地之间也依然悠远,扛着锄头的老人们泪水满面。 靠近湖边的小岛上,出去见到轻盈的海鸥已经不一般。 听说琳琅珍宝都在大门之内,那是公亲自监督的三笔六诗。 怎么能拿着手杖阅览诸子,看你戴帽子的时间有多少? 朱衣面前白白担忧,客人有焦桐之琴为他效力。 离家乡已经没有需要修补的墙壁,独自抱着一本遗经在天涯一角。 石浦如果能为百姓挺身而出,那么天衢就更容易见到。
去完善
释义
1. 顷年:前些年。 2. 左史:左史阙或指正史。 3. 何方:哪里。 4. 辟道路:开拓道路,引申为谋求出路。 5. 石浦:广东石浦镇,此处泛指诗人所在的地区。 6. 泥土如:意谓官职卑微,像尘土一样不值一提。 7. 阿堵:指金钱,这里代指世俗之事。 8. 权嬖:受宠的权臣。 9. 剑首一吷: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 10. 北归语:指返回北方的经历。 11. 面对手画:面对面交流的画,这里指朋友间的交流。 12. 真自知:真实的自我认知。 13. 十年绝口:长时间沉默。 14. 谢安风流过王导:形容卫参政的才华横溢。 15. 芙蓉王公:喻卫参政。 16. 东山:浙江东阳县境内的东山,这里代指隐逸之地。 17. 角巾:头巾,这里指辞官隐居。 18. 筝歌:音乐演奏。 19. 进寸退一尺:前进一寸,后退一尺,形容谦虚谨慎的态度。 20. 江草江花:江边的花草,这里借指美好的风景。 21. 雷动风行:比喻声势浩大。 22. 三江五湖:泛指江南水乡。 23. 疮痏:创伤。 24. 长镵老人:耕种的老人。 25. 淀山蓝:淀山湖边的蓝色景色。 26. 轻鸥:轻盈的鸥鸟。 27. 琳琅塞门:美玉堆满门口,形容人才荟萃的地方。 28. 三笔六诗:形容文才出众。 29. 监:管理。 30. 撰杖:拿起拐杖。 31. 阅诸子:观察诸位才子。 32. 看公著帽淹几晷:形容卫参政的才学使人敬仰。 33. 朱衣目前:形容受到优待。 34. 焦桐:琴名,这里指知音。 35. 葺墙:修补房屋。 36. 天一方:远离尘嚣的地方。 37. 石浦倘为苍生起:如果石浦能为苍生出力。 38. 天衢日毂:天空中的阳光,比喻光明的前景。
去完善
赏析
《谒卫参政》是南宋诗人敖陶孙写给时任参政的卫泾的一首诗。诗人以自己与卫泾的交往为线索,通过对卫泾的赞美和对时事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卫泾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首先,诗人回顾了与卫泾的两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几年前,诗人将自己的诗篇献给卫泾,那时他还是左史;第二次是今年,诗人来拜访已成为参政的卫泾。这两次相遇都源于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卫泾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卫泾的为官之道。虽然他的官职看似平凡,但他将万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卫泾忠诚于国家的敬佩。同时,诗人也认为卫泾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中游刃有余。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卫泾的期望。他希望卫泾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期待听到卫泾关于北归的谈论,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见解。 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谢安和王导,强调了卫泾的风流潇洒和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卫泾与谢安一样,都有隐居东山的雅志,不会因为名利而放弃自己的信仰。 随后,诗人以古人的进退自如为例,表达了对自己和卫泾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和卫泾都能在江草江花的陪伴下,找到内心的宁静。同时,他也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他们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于战乱和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前途堪忧。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还期待着像卫泾这样的贤能之士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和人民。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描写,表达了对卫泾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自己与卫泾相比,相差甚远。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卫泾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总之,《谒卫参政》是一首充满敬意的诗。诗人通过对卫泾的赞美和对时事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卫泾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素养,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卫参政》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敖陶孙的作品,创作于南宋后期。 在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外敌侵略严重。敖陶孙生活在这个时期,深知民间疾苦和民族危机。他本人曾多次担任官职,但始终未能施展抱负。在一次参政期间,敖陶孙深感官场黑暗,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 诗中的“卫参政”是指当时的一位名叫卫泾的官员。他在任参政时,曾试图改革政治,整顿吏治,但因遭到权臣排挤而失败。敖陶孙在拜访卫泾时,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谒卫参政》。 这首诗表达了敖陶孙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正直官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代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