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伯农还鹿角山
今我不乐游四方,夙昔已具浮海航。
十年点化鸥心性,一生正坐虎文章。
海山未必尽佳处,往与蜑子收渔梁。
梦中了了说吴楚,山川如掌今羊肠。
读书南隣索槟榔,原头污邪豚酒香。
何时摄衣上公堂,蛤蜊含浆鱼尾黄,客从南来勤寄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我不想四处游玩,以前已经乘船航行过了。
经过十年的熏陶,我的心性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我一生的事业就是写文章。
海洋和山峦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地方,过去我曾与那些以打鱼为生的人一起在海边生活。
在梦中清晰地回想起过去的时光,那时候我对江南和楚国的事务还很了解,如今那里的山川风光已经变得很普通了。
我在南方读书的时候喜欢吃槟榔,田头的瓜果和猪肉泡的酒都很香醇。
什么时候才能穿上官服走上公堂呢?希望朋友们能时常寄来家乡的美食,就像那美味的蛤蜊和黄色的鱼尾巴。
去完善
释义
1. 鹿角山:此处并无确指的山名,可能寓意南宋都城临安附近一带的山川景物。
2. 四方:泛指全国各地。
3. 夙昔:意思是平素,过去。夙通“素”。
4. 浮海航:喻指远游四方、广交朋友的行为。
5. 鸥心性:以鸥鸟的淡泊、自然比喻诗人的性情。
6. 虎文章:虎形的文章,指军事上的防御设施。这里指诗人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边防的思想情怀。
7. 海山:大海与山峦,泛指海外之地。
8. 蜑子:古代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9. 渔梁:古代捕鱼的一种工具,此处可理解为沿海地区渔业生产活动。
10. 吴楚:本指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此处代指南北各地。
11. 污邪:低洼田埂间的水泽地带。
12. 原头:即源头。
13. 豚酒:猪肉酿造的酒。
14. 摄衣:整理衣冠。
15. 公堂:官府,此处指仕宦之途。
16. 蛤蜊含浆鱼尾黄:此句描绘海边风光。蛤蜊是一种软体动物,含浆表示其肉质鲜美。鱼尾黄意指鱼肉色泽鲜亮。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别离之情和对朋友的思念。诗人借浮海航的比喻,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游历四方的情感。而“海山未必尽佳处”则暗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友人能够珍惜眼前,面对现实。
接下来,诗人以梦境中的“了了说吴楚”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寓含着对未来相聚的期盼。然后以“读书南隣索槟榔”及“原头污邪豚酒香”来描绘自己在故乡的生活场景,通过读诗书、食槟榔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自己在故乡平静美好的生活。结尾部分,诗人更表达了希望早日相聚的愿望,通过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挚的情感。
总的来说,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深沉真挚,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林伯农还鹿角山》,是南宋诗人敖陶孙在公元1190年左右所创作。这个时期,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动荡年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士大夫,敖陶孙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心态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林伯农是敖陶孙的一位朋友,他的生活经历和敖陶孙有相似之处,都曾有过出仕为官的经历,但因时局艰难而选择了辞官归隐。这首诗歌就是敖陶孙在送别林伯农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和支持,也反映了他们共同面对现实困境的态度。
诗中的“鹿角山”是一个象征性的地点,代表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之地。通过描绘鹿角山的美好景致,诗人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传达出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保持气节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