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兴 其二
昼气差小祥,夜气益以清。
林端动华彩,初月当我楹。
涧光若翻鹤,草露如栖萤。
揽衣一徙倚,肝鬲涵空明。
一室噤众籁,寂寥无人声。
落叶忽堕瓦,忧心还独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天的气温稍有下降,夜晚的空气更加清新。
树林的一端流动着斑斓的光影,新月恰好照在我房前的柱子。
山涧的水光犹如翻飞的仙鹤,草叶上的露水如同栖息的萤火虫。
披上衣服,独自徘徊,心境变得宽广明朗。
整个屋子静得连各种声响都消失了,寂静之中听不到任何人的声音。
突然间,一片落叶掉在屋顶上,令人惊慌,心绪难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昼气:白天的云气。
2. 小祥:农历的九月、十月之交,此处指秋天的季节。
3. 华彩:光彩、光辉。
4. 初月:新月,农历月初的月亮。
5. 楹:房屋的前柱,这里代指房屋。
6. 涧光:山谷间的月光。
7. 翻鹤:鹤舞时翅膀张开如翻转状,比喻涧光的闪烁。
8. 草露如栖萤:草地上的露水晶莹透亮,如同栖息着的萤火虫。
9. 揽衣:披上衣服。
10. 一徙倚:短暂地散步。
11. 肝鬲:内心,这里指心境。
12. 空明:空旷明亮。
13. 噤:止住,使安静。
14. 众籁:各种声音。
15. 寂寥:寂静,冷落。
16. 落叶忽堕瓦:忽然间落叶飘落在屋顶上。
17. 忧心:忧虑的心情。
18. 独惊:独自感到吃惊或不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季傍晚闲步时的心境和所见景色。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创造出一种宁静、深远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首联描述白天气温逐渐转凉,夜晚则更加清凉宜人。颔联通过“林端动华彩,初月当我楹”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初升时的美丽景色。颈联中“涧光若翻鹤”生动地表现出了月光映照下小溪波光粼粼的情景;而“草露如栖萤”则是通过对露珠晶莹闪烁的描绘,展示了初秋时节露水晶莹的美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赋予了这些自然景物一种动感和生命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之中。
然而,在这种美丽与宁静中,诗人的心绪却无法完全平静。尾联“落叶忽堕瓦,忧心还独惊”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感伤。这一句的描绘,使得原本宁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沉重的忧虑色彩,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真诚袒露,展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杂兴》是南宋诗人敖陶孙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后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敖陶孙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早年曾担任过官职,后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归隐。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秋日杂兴 其二》这首诗中,敖陶孙通过对秋日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他通过对草木凋零、寒雁南飞的景象的描绘,传达了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他还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都反映了敖陶孙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