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为竹奴解嘲用山谷先生韵

标题包含
为竹奴解嘲用山谷先生韵
通身有眼更无肠,好上臞庵师子床。 莫作绿衣颠倒想,班姬陈后两凄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上长了眼睛却没长心肠,要躺上师子的床可不太容易。别想着把这绿色的衣裳穿颠倒了,那会让班姬和陈后两人都感到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通身有眼更无肠":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里的"通身有眼"指的是竹子外形笔直,好像全身都是眼睛;"更无肠"则是形容竹子内心空虚,没有感情。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特点。 2. "好上臞庵师子床":"臞庵"是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师子床"是指僧人坐禅的椅子。这句诗是说,竹子虽然外表刚直,但内心空虚,就像诗人自己,虽然外表刚直,但实际上内心充满了寂寞与无奈。 3. "莫作绿衣颠倒想":这句诗是诗人劝诫自己的话,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看作是绿衣使者,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尚。"绿衣"在这里指的是古代官吏的服装,象征着高贵与权力。 4. "班姬陈后两凄凉":这是引用两个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班姬"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班婕妤,她因失宠而被贬为宫女,最后抑郁而死。"陈后"指的是春秋时期陈国的末代君主陈后,他因国家灭亡而沦为楚国俘虏,最后死于楚国的监禁之中。这两个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诗人用他们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凄凉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敖陶孙的一首咏物诗,以竹奴(即竹子)为主题,表达出作者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情感。全诗描绘了竹子虽“通身有眼”(即竹叶)却无“肠”(指竹茎、竹根等部分)的特点,形象地展示了竹子的形态特征。同时,诗人提到“好上臞庵师子床”,表达了竹子可以用于建造房屋和家具的实用性。接下来,诗人以班姬和陈后的典故,强调了竹子与人的联系,也流露出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同情和关爱。最后,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竹子外表的美丽,而忽视其内在的品质和价值,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为竹奴解嘲用山谷先生韵》是南宋著名文人敖陶孙所作。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正值中国历史的一段动荡时期。诗人敖陶孙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国家陷入混乱和分裂。皇室南渡后偏安江南,政局腐败,民生困苦。然而,文化方面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人和文人们纷纷投身于文学事业,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敖陶孙正是其中的一员。 敖陶孙在此期间的遭遇颇为曲折。他曾官至御史台主簿,后因政治斗争被贬谪,最后辞官归隐。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与此同时,敖陶孙受到了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影响。黄庭坚的诗风清丽脱俗,他以自然景物入诗,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敖陶孙在这首诗中,借鉴了黄庭坚的诗意,以竹奴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和心态。他用竹子的高洁形象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坚守气节的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