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德久舍人时将过吴门
昏花乱眼叹吾衰,宝带忘腰羡子宜。
碓下谁明能行者,瓮中聊觅永禅师。
醉乡欲结无为社,劫火难烧见在诗。
忽忆扁舟洞庭路,霜螯斫雪点橙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沧桑老眼感慨自己的衰老,羡慕年轻潇洒的你。
谁在捣米石下明确自己的身份,又从酒瓮中找到永恒的道理呢?
想要用醉意营造平静的生活,内心的诗篇是永恒的火焰。
突然想起洞庭湖的小船和那霜螯做的美味,如雪花洒落般享受橙子般的美味。
去完善
释义
1. 昏花:指眼花看不清楚。这里形容年老视力衰退的状况。
2. 宝带:腰带的美称。
3. 忘腰:形容腰带宽松,意指不束腰带。
4. 子宜:诗人的朋友。
5. 碓(duì)下:碓房下面。此处暗示臼米的水车等工具。
6. 能行者:技艺高强的人。这里指舂米工。
7. 瓮(wè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
8. 永禅师:唐朝著名的诗僧贯休。他擅长绘画罗汉像,并曾用茶瓶画一砚水供奉庐山归宗寺慧寂大师,使得“三百僧齐发声曰‘岩头德师今日成道’”,因而被称为永禅师。
9. 醉乡:饮酒沉醉时的状态。
10. 无为社: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组织。
11. 劫火:佛教用语,指毁灭世界的大火。
12. 见在诗:现存的诗作。
13. 忽忆:突然想起。
14. 扁舟:小船。
15. 洞庭路:去洞庭湖的路。
16. 霜螯(áo):霜降后的螃蟹。
17. 斫(zhuó):砍。
18. 雪:此指蟹肉如雪。
19. 橙丝:橙皮切成的细丝。
去完善
赏析
《寄德久舍人时将过吴门》赏析:
敖陶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首联描绘了自己眼花昏乱、感叹衰老的现状,以及羡慕友人宝带腰悬的风光。颔联则通过比喻表达了虽然时局艰难,但仍有贤能之士隐于民间,这些人的智慧如同永禅师的智慧,能在困境中寻找希望。颈联以“醉乡”和“劫火”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的生活和坚守诗歌的信念,表现出了诗人在动荡年代中的坚定立场。尾联则回忆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深怀念。全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德久舍人时将过吴门》是南宋诗人敖陶孙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期,即南宋时期。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又称吴门)一带,因此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聚集于此。
敖陶孙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然而,他在官场上的命运却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在他的晚年,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敖陶孙可能已经退休回乡,远离了繁华的京城。他将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山水田园之间,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对于宦海浮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人生态度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