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斋
一物具一理,皆有极则处。
索焉而不精,于德何所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道理和极限之处,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理解而不够深入,那么在道德层面上又有什么依据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格斋:这里指书房或者读书之地。
2. 一物具一理,皆有极则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道理和法则。
3. 索焉:寻找探究的样子。
4. 精:精通,熟练。
5. 德:道德修养,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6. 何所据:根据什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壁对于事物与道理之间的关系及德行修养的思考。"一物具一理"表明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皆有极则处"意味着这些道理都有一定的界限和标准,不能随意超越或混淆。诗人在此提醒我们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其内在规律。
"索焉而不精"描述了人们在追求知识或智慧时,有时可能会因为思考不够深入、不够精确而导致理解的偏差。"于德何所据"则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准确,那么我们在道德修养上又如何有所依据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探讨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强调了正确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格斋》是南宋诗人李壁的一首描绘书斋景色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这是南宋的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
李壁本人在当时的文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与陆游、范成大等人交情深厚,时常以诗唱和。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书斋生活,反映了南宋文人士大夫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淳熙年间的南宋社会,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较为尖锐。李壁作为一位文人,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寓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通过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斋》这首诗通过对书斋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诗人用“绳床支瘦影”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通过“绿润窗棂静,红穿户牖深”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致远的书斋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