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
浔阳几千里,周览忽已徧。
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荐。
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蒨。
楚云没湘源,红树断荆门。
郢路不可见,况复夜闻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巫山的十二座山峰间,高低起伏,相互映照。
几千里浔阳江岸,我们沿途欣赏着。
想象那美丽的女神姿态,采摘鲜花一起致敬。
楚地的云朵飘渺而柔美,映衬着火红的树木更加繁茂。
但楚云消失在了湘水源头,火红的树木消失在荆门之外。
通往楚国的道路已经看不见了,更何况是在夜晚听到猿猴的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巫山:位于今重庆与湖北交界处。
2. 十二峰:指巫山境内的十二座山峰。
3.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4. 隐见:时隐时现。
5. 浔阳:即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
6. 周览:全面游览。
7. 髣髴:想象。
8. 神女姿: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的美貌。
9. 摘芳:采摘花草。
10. 珍荐:珍贵的贡品。
11. 楚云:指巫山的云。
12. 逶迤:绵延不断。
13. 红树:深秋或初冬时节红叶的树木。
14. 葱蒨:草木茂盛的样子。
15. 湘源:湖南省的地名,地处湘江上游。
16. 荆门:湖北省的地名,地处长江中游。
17. 郢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所在地,泛指楚国故地。
18. 猨:猿猴。
去完善
赏析
《巫山高》这首描绘了远眺巫山美景的画卷。诗人以“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开篇,强调山峰的高低错落和时隐时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紧接着,“浔阳几千里,周览忽已徧”写出长江沿岸的美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在领略自然之美时,诗人并未忽略神话传说中的神女形象,提出“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荐”,神女形象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后半段诗句中的“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蒨”描绘出云雾飘渺、绿树繁茂的景象,既有气象恢弘的美感,又有生机盎然的生命力。然而诗人在尾联提到“楚云没湘源,红树断荆门。郢路不可见,况复夜闻猨。”流露出无法再欣赏更多的美景而令人遗憾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乔知之的《巫山高》创作于唐代初年。这个时期,诗人乔知之身为宫廷文人,正值风华正茂之年。然而,他的人生并不顺利,仕途多舛,曾多次被贬谪,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在这个时期,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宫廷内部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许多文人墨客因此受到牵连,人生起伏不定。乔知之正是其中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乔知之写下了这首《巫山高》。诗歌通过对巫山的高峻、云雾缭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朝廷内部斗争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歌是乔知之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内心独白,也是唐朝初期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