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浯溪
归舟一夜泊浯溪,晓雨丝丝不作泥。
□石苍崖访遗刻,更磨苔藓为留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停船靠岸在浯溪过了一夜,清晨细雨纷纷却不沾泥土。寻访青苔覆盖的苍翠山崖上的古迹,仔细拂去苔藓以欣赏古人的题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邢恕:北宋时期文人,曾任尚书右丞等职。
2. 归舟:指返回家的船只。
3. 浯溪:地名,位于今湖南祁阳境内,唐代诗人元结曾在此写下著名诗篇《浯溪铭》。
4. 晓雨:清晨的小雨。
5. 丝丝:形容细雨。
6. 作泥:指雨水渗入土壤形成泥浆。
7. □石:此处文字缺失,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寻石”或“抚石”等表示触摸岩石的动作。
8. 苍崖:指青翠的山崖。
9. 遗刻:指古人留下的石刻题诗。
10. 更磨:表示进一步摩挲的意思。
11. 苔藓:植物名,生长于阴湿处,用于描述古物的破旧状态。
12. 留题:留下题诗。
去完善
赏析
《游浯溪》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邢恕在浯溪夜泊的情景。“归舟一夜泊浯溪,晓雨丝丝不作泥”两句,诗人以归舟夜泊和晓雨丝丝起笔,营造出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接下来,诗人通过“□石苍崖访遗刻,更磨苔藓为留题”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景色的感慨。这里的“遗刻”指的是浯溪的摩崖石刻,它是唐朝诗人元结所作,记录了当年平定安史之乱的英勇事迹。而“更磨苔藓为留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愿望。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游览浯溪时的所见所思,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敬重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浯溪》是北宋诗人邢恕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18年,即宋徽宗政和八年。在这一年里,邢恕因参加科举考试而崭露头角,步入仕途,任福建提举茶马司一职。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皇权逐渐衰弱,民间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北方的金国崛起,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边疆战事频繁。同时,内部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浯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邢恕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浯溪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情感源于他对自己职责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在这个特殊时期,邢恕用他的诗歌作品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