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兴
雨沈飞絮绿阴寒,梅子枝头点点酸。
心事向来吟不尽,梨花院落一春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细雨中的柳絮飘落在绿色树叶上,带来丝丝凉意,梅树枝头结满了果子,味道微酸。心中的思绪总是难以尽数道出,而春天的梨花庭院却已近尾声。
去完善
释义
1. 雨沈飞絮:"沈"通"沉",表示下雨时的情景。"飞絮"指柳絮在空中飘散,多用于表现春季景象。
2. 绿阴:即绿叶,此处通过绿色植物表达阴凉之感。
3. 梅子枝头:指梅树果实,此时为夏季,梅子成熟时呈现黄色,略带酸味。
4. 点点酸:形容梅子的味道酸涩,“点点”是对数量多少的描绘,可以理解为少量但令人感觉明显的程度。
5. 梨花院落:"梨花"指梨花的开放,白色花朵象征春天的结束。"院落"指庭院,这里以梨花满院的景象比喻春天的逝去。
6. 一春残:"一春"指整个春天,"残"意味着即将消逝或失去美好。这句是说在春天结束时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谩兴》是诗人释显万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诗句。诗中的意象包括了“雨”、“飞絮”、“绿阴”、“梅子”、“梨花”和“院落”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这首诗的起句以雨水和飞絮构建了一种景象,让读者感受到春日里一丝淡淡的寒意。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梅子的酸甜,引发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慨。
然而,诗人并未止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是将这种景色与自己的心事相结合。他以梨花的飘落隐喻内心的情感波动,流露出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哀愁。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难以言尽的内心情愫,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表现诗人情感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谩兴》是明朝诗人释显万的作品,创作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明朝晚期。在释显万生活的时期,正值明朝政权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释显万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情。
释显万年轻时曾涉猎儒家经典,学识渊博,后出家为僧,钻研佛学,成为一代禅宗大师。他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互相切磋诗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个人隐逸之志,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
在《谩兴》这首诗中,释显万通过对渔樵、耕读等劳动人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勤劳朴实、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同时,他也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感叹时世艰难,民生多艰。这些情感都反映了释显万作为一个禅宗高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