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标题包含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元结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历任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等职。在安史之乱期间,元结组织义军抵抗叛军,保...查看更多
李艾
去完善

译文
作为君主的原则,如何才能做到贤明呢?功劳不胡乱奖赏,罪行不无端惩治;正直的建议要听取,奉承的话要保持警惕。如果君王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明了。
李艾
去完善
释义
1. 为君之道:治理国家的原则。 2. 何以为明:如何做到公正英明。 3. 功不滥赏:对于立下功劳的人,不应无原则地奖赏。 4. 罪不滥刑:对于犯罪的人,不应无原则地惩罚。 5. 谠言:正直的言论。 6. 王至是然:君王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称得上英明了。
李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深沉的笔力展现出治理国家时应该秉持的原则。诗歌开篇即问道:“为君之道,何以为明?”这引导读者思考君主应当如何行事才能称得上英明。诗人指出英明的君主应该做到“功不滥赏,罪不滥刑”,意即奖惩分明,公正无私,不可让功者受委屈,亦不能对罪犯网开一面。 此外,诗人强调君主应“谠言则听,谄言不听”,意为君主应善于分辨忠良之言与谗言,择善而从,有明智之心。诗人以形象的语言展示出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同时也启发人们深思当今社会中的领导者们如何效仿古人,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李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是唐代诗人元结在贞元年间创作的一组诗歌。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重建阶段,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严重。 元结一生忧国忧民,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他曾两次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间疾苦,努力推行改革。他的诗歌作品广泛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组《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正是元结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在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悲惨景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李艾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