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第八僧问石霜颂

标题包含
第八僧问石霜颂
三更月落两山明,古道程遥苔满生。 金镇摇时无手犯,碧波心月兔常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夜的月亮落下,两座山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古道上遍布青苔,路途看起来遥远而崎岖。金镇的摇晃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宁静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月亮和行走的兔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原石霜:指唐代禅宗石头宗青原惟信禅师,他曾在青原山开辟禅院,弘扬禅法。 2. 三更:指深夜时分。 3. 月落:月亮降落,表示天将亮。 4. 两山:指两座山。 5. 古道:古代的道路。 6. 程遥:路程遥远。 7. 苔:一种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 8. 金镇:金色的锁链或铃铛,用于警示或装饰。 9. 摇时:摇晃的时候。 10. 无手犯:没有手的触碰。 11. 碧波心月兔:指在水波中心游动的兔子,比喻在水中游动的鱼。 12. 常行:经常游动。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首句“三更月落两山明”描述了夜晚时分,月光洒在山上,明亮的景象,表现出了诗人的心境明朗。接着“古道程遥苔满生”则描绘了古道上长满了青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两句“金镇摇时无手犯,碧波心月兔常行。”则是诗人的想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金镇比喻内心的平静,以月兔代表内心的期望与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八僧问石霜颂》是一首描绘禅宗教义的诗篇,作者为宋代诗人释普度。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公元960-1127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播。释普度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多传达出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这首《第八僧问石霜颂》也不例外,通过对石霜禅师的提问和回答的描绘,展现了禅宗追求心灵顿悟、解脱生死轮回的理念。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释普度正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中。他在禅宗寺院内修行、讲经,广泛结交文人士大夫,这也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们,了解到他们对于禅宗教义的理解和困惑。这些经历无疑为他创作这样一首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禅宗作为一种宣扬心性修养、强调内心觉悟的宗教,自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释普度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禅宗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象征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