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朋介石
诗卷前年手自携,秋风客路易东西。
游淮战士看飞锡,渡海神鱼惊照犀。
故国身归疑化鹤,深山睡稳厌闻鸡。
一生结友皆奇衲,难得如君无町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稿几年前我亲手携带,在秋风吹拂的日子里,旅途漫长难以预测方向。游历淮水一带的战士们看到高僧云游行脚,过海的神鱼也惊奇于他的光照如犀角。归来故里,身心恍若化鹤重生;在山中沉睡安稳,厌倦了听到鸡鸣之声。这一生结交的朋友都是奇人异士,难能可贵的是像你这般没有世俗偏见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诗卷前年手自携":这句话的意思是,去年我亲手带着自己的诗篇。其中"前年"指的是去年,"手自携"意为亲手携带。
2. "秋风客路易东西":这句表达的是旅途的艰辛与不定。"秋风"可以象征秋意浓重,气候凉爽;"客路"是旅行的路途;"易东西"表示频繁变动,不固定。整句意思为:尽管天气渐凉,但旅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变数。
3. "游淮战士看飞锡":这里用到了佛教典故,“飞锡”是指僧人外出传教,"游淮"指在淮河一带活动。整句可理解为:在淮河一带传教的战士们看到了飞锡的场景。
4. "渡海神鱼惊照犀":这里的"照犀"也是佛教中的典故,比喻佛光或光明,也可以用来形容清澈的水流。神鱼和海都是象征性的词汇,因此该句意思是:在海中游泳的神鱼被照耀而来的光明所惊讶。
5. "故国身归疑化鹤":这句描绘了作者对自己的命运的思考。"故国"指的是作者的故乡,"化鹤"是一种道教传说,意思是得道成仙的人死后化为仙鹤。作者暗示自己可能已离世。
6. "深山睡稳厌闻鸡":这一句描绘出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山"是隐士常选的居住环境,"闻鸡起舞"表示勤奋修行。作者说自己在这深山之中已经习惯安稳的生活,甚至不想听到鸡叫的声音。
7. "一生结友皆奇衲":“奇衲”是指志趣相投的朋友,作者在此强调他的一生结交的都是和他有共同理想的好朋友。
8. "难得如君无町畦":这里的"町畦"原指田间小路,此处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隔阂。"无町畦"表示作者与朋友之间没有隔阂,亲密无间。作者赞美这位朋友的品质,认为能像他这样与人无隔阂的相交是非常难得的。
去完善
赏析
《寄朋介石》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描绘友情与隐逸生活的诗篇。诗中,作者以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为主线,通过描述与友人相逢、离别以及各自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首联“诗卷前年手自携,秋风客路易东西”写的是作者和友人重逢的情景。这句诗的意思是:去年秋天,我在路上带着自己的诗卷,与好友相聚。这里,“秋风”既指季节,又象征离别的伤感;“客路”则暗示了旅行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重逢的喜悦和对离别的感慨。
颔联“游淮战士看飞锡,渡海神鱼惊照犀”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生活情景。这里,“飞锡”是禅宗高僧云游四方的形象,象征着诗人的修行之路;“渡海”则是诗人在海洋上漂泊的象征。而“神鱼惊照犀”则意味着诗人具有超凡的智慧,使海中的神鱼也为之震惊。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智慧的追求。
颈联“故国身归疑化鹤,深山睡稳厌闻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这里,“化鹤”是古人传说鹤能化身为人的故事,寓意诗人希望回归故里;“深山”则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环境和氛围。而“睡稳”和“厌闻鸡”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这一联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一生结友皆奇衲,难得如君无町畦”是对友情的赞美和对友人的赞誉。这里,“奇衲”是指具有独特气质和才华的人,暗示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无町畦”则形容友人坦荡无私的品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朋介石》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960-1279年)晚期,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严重,而文学和艺术领域则相对繁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陆游等。
释善珍(生卒年不详)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僧人,他在当时颇有诗名,作品以表达人生哲理和描写自然景色见长。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友人朋介石的,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诗中的“朋介石”是诗人的好友,也是一位僧人,两人志同道合,相互敬重。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善珍正身处乱世之中,他可能因为战乱或社会动荡而四处漂泊,这也使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他与朋介石之间的友谊就显得尤为珍贵。这首诗既是诗人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