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芭蕉

标题包含
芭蕉
瓦沟月暗乱萤飞,照见芭蕉叶上诗。 忆得前时吟最苦,自携残烛拂蛛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善珍,字无垢,俗姓李,号雪窦,又号雪窦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善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光透过屋瓦的缝隙洒在黑暗中,照亮了飞舞的萤火虫,映照在芭蕉树叶上的诗句清晰可见。回想起当时在这里写诗的时候非常辛苦,我还带着残烛去拂去蛛丝。
去完善
释义
瓦沟:屋顶的瓦片之间的凹槽,此处用来比喻月光暗淡的地方。 月暗:月亮昏暗不明,暗示夜晚或阴天。 乱萤:飞舞的萤火虫,通常形容夜晚的氛围。 前时:过去的某个时间。 吟:这里指吟咏诗歌。 最苦:非常痛苦或艰难的时刻。 自携:自己携带。 残烛:即将燃尽的蜡烛,表示时光流逝。 拂:轻轻擦拭。 蛛丝:蜘蛛网,常常被用来比喻过去的事物或回忆。
去完善
赏析
《芭蕉》是唐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描绘静夜独坐、吟咏诗篇的诗。首句“瓦沟月暗乱萤飞”,通过月黑之夜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这句中的“瓦沟”是指屋顶的排水沟,这里的月暗可能暗示着诗人此时的心境。同时,萤火虫的出现,更添诗意,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第二句“照见芭蕉叶上诗”,则是诗人看到萤火虫照在芭蕉叶上的倒影,从而引发出对自己诗篇的深思。这里以“芭蕉叶上诗”来比喻自己的作品,既形象地传达了诗歌的内容,又表达出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专注和执着。 接下来两句“忆得前时吟最苦,自携残烛拂蛛丝”,是对过去时光的痛苦回忆。诗人回想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下,带着微弱的烛光,努力去创作诗歌。这里的“拂蛛丝”并非实指,而是用蛛丝来隐喻生活中的种种羁绊与困扰,表明诗人在困苦中依然坚守信念,不断追求艺术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间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坚定而又充满才情的诗人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宋朝诗人释善珍的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9年前后,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禅宗在南方地区尤为盛行,许多文人和僧人都在追求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禅意。释善珍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僧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释善珍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年轻的时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对佛学的热爱,并选择出家为僧。然而,成为僧人并不意味着生活就会变得一帆风顺。在这个特殊时期,释善珍不仅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苦,还要忍受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他以诗寄情,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战争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寻求精神寄托,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释善珍也不例外,他在《芭蕉》一诗中通过对芭蕉叶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