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百里湖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泊宽广有一千公顷,湖水却只深及半根竹篙。
远处的船帆看起来仿佛静止不动,岸边的树木争相生长。
干旱的季节已经来临,人们仍在盼望滋润的雨珠。
如果能让鱼儿重获生机,我怎会害怕波涛汹涌的大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百里湖:诗题,本指具体湖泊,这里取其字面含义,泛指宽阔的湖泊。
2. 千顷:形容湖面宽广,一千顷等于十万亩,约合6.66平方千米。
3. 半篙:喻湖水不深,仅及船篙的一半,故称“浅半篙”。
4. 原树:平原上的树木,与远处船只对比,显得更高大。
5. 秋旱:秋天干旱。
6. 雨膏:甘霖、滋润农田的雨水。
7. 涸鳞:干涸池塘中的鱼,比喻处在困境中的人们。
8. 波涛:形容湖水波光粼粼。

去完善
赏析
《渡百里湖》是一首描绘百里湖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切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
诗的首联“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以宽阔的湖面和浅浅的湖水,描绘了百里湖的辽阔与宁静。
颔联“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远处的船帆仿佛静止在水面,而岸边的树木却竞相生长。这一对比,既表现了湖面的平静,又暗示了自然界中的勃勃生机。
颈联“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道出了秋季的干旱,百姓盼望甘霖的心情。这里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情怀。
尾联“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表达出作者愿为百姓献身的决心,哪怕遇到困难和风险也毫无畏惧。诗人以涸辙之鱼重获新生,比喻百姓渴望雨水滋润的心情,同时展现出自己愿意为民排忧解难的决心。
整首诗用词简练,韵律优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百里湖的美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渡百里湖》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查慎行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勤奋好学,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坛祭酒”。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这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背景下,查慎行创作了《渡百里湖》一诗。诗中描绘了百里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