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观海绵歌
峭帆昔上鄱阳船,我与五老曾周旋。两尘相隔骨不仙,蹉跎负约十四年。近来稍知厌世缠,筋力大不如从前。扶行须杖坐要箯,绝境敢与人争先。山神手握造化权,走入南极分炎躔。鞭羊欲从后者鞭,假以半日登高缘。风清气爽秋景妍,芙蓉千丈开娟娟。长江带沙黄可怜,湖光争洗颜色鲜。背负碧落盖地圆,尺吴寸楚飞鸟边。初看白缕生栖贤,树杪薄罥兜罗绵。移时腾涌覆八埏,四傍六幕一气连。滔滔滚滚浩浩然,浑沌何处分坤乾。近身扁石履一拳,性命危寄不测渊。阳乌𦐠扑光倏穿,饥蛟倒吸无留涎。以山还山川自川,五老依旧排苍巅。来如幅巾裹华颠,去如解衣袒两肩。酒星明明飞上天,人间那得留青莲。此时此景幻莫传,顷刻变灭随云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乘船游鄱阳,与五位老者谈笑风生。如今时光流逝已隔十四载,他们身虽未死却已非神仙。近年渐渐厌倦了世事纷扰,体力也大不如前。行走需杖,坐下需椅,再不敢在人前争先。
山神握有主宰天地之权,使极地不再炎热。我愿跟在后面享受这份宁静,给我半天时间攀登高峰。此刻正值秋季,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千里荷花竞相开放,长江与湖水相映成趣。天是那么蓝,地是那么圆,仿佛置身于飞鸟之间。刚刚看到白絮飘过栖息之地,接着又看到树梢挂满薄雾和棉花。一会儿云雾四起,覆盖了八方,周围的景象一片混混沌沌,根本分不清天地。身边的石头似乎随时会崩塌,每一步都行走在生死的边缘。阳光穿透云层,饥饿的蛟龙无法在此停留。山水之间的自然美景令人感叹,五老依然屹立在山顶。他们来了如同裹着头巾的老者,离去时又像脱去了衣物的大侠。或许只有天上才能见到这些清高之人,人间是无法留住他们的。眼前的景象如梦似幻,难以言表,转眼间便化为云烟。

去完善
释义
1. 峭帆:高耸的船帆。
2. 鄱阳船:在鄱阳湖上行驶的船只。
3. 周旋:交往,交游。
4. 两尘相隔:指人离世或离开人世。
5. 骨不仙:未能超凡脱俗。
6. 蹉跎: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7. 负约:失约,背信。
8. 稍知厌世缠:渐渐懂得了厌恶世俗的烦恼。
9. 筋力:体力,精力。
10. 箯:竹制的手推车。
11. 绝境:险要的地方。
12. 争先:抢在别人前头;争取领先。
13. 南极:地球的最南端。
14. 炎躔:太阳运行的路径。
15. 鞭羊:牧羊。
16. 黄可怜:黄色可爱。
17. 湖光:湖泊的水面反射的光亮。
18. 尺吴寸楚:指距离遥远的小地方。
19. 飞鸟边:鸟群飞过的边缘地带。
20. 白缕生栖贤:形容山的白色纹理像栖息在树木上的贤者。
21. 树杪:树梢。
22. 薄罥:轻纱。
23. 兜罗绵:佛教神话传说中的宝物,据称它可填塞大海,也可用作衣服。
24. 八埏:八方;天下各地。
25. 四傍:四方;周围。
26. 六幕:古代印度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有六个幕,即东南西北上下。
27. 浩浩:水势浩大的样子。
28. 浑沌:混沌未开的样子。
29. 天地圆:天地间最圆满的存在。
30. 飞鸟边:鸟群飞过的边缘地带。
31. 阳乌:太阳。
32. 𦐠扑:猛冲过来。
33. 光倏穿:光芒穿透云层。
34. 饥蛟倒吸:饥饿的蛟龙倒下饮水。
35. 无留涎:不留口水。
36. 以山还山川自川:这句表达的是山水自有其特点。
37. 幅巾:古代的一种头巾,通常用于日常佩戴。
38. 华颠:白头;年老。
39. 解衣袒两肩:脱掉上衣露出肩膀。
40. 酒星:古代天文学认为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事物相对应,其中有一颗星被称为酒星。
41. 青莲:一种水生植物,在这里比喻美好的景象难以持久。
42. 瞬息万变:形容时间极短,变化很大。

去完善
赏析
《五老峰观海歌》是一首描绘壮丽海景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力和比喻手法,将五老峰、海景、山神与人体衰老的过程相互融合,呈现出一幅变幻莫测的自然画卷。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诗的开篇,诗人回忆自己昔日与五老峰的交游,如今已过十四年,岁月催人老,身体大不如前。尽管如此,诗人仍怀揣着对世界的热爱,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这里的“世缠”和“磨人”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纷扰和生活的艰辛。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登上五老峰时的所见所感。五老峰的景色犹如仙境,长江的沙黄色、湖光的鲜艳色彩交织在一起,仿佛大自然的一幅画卷。背倚天空,俯瞰脚下的土地,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无垠。在观景的过程中,诗人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景物,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然而,诗人并未陶醉于美景之中,而是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世界的无常。在游览五老峰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危险和无法预测的未来。这里的“阳乌𦐠扑光倏穿”和“饥蛟倒吸无留涎”象征了生命的高潮与低谷,表达出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以山还山川自川,五老依旧排苍巅”收尾,暗示人类终究无法抗拒自然的规律,只能顺应自然,珍惜当下。这里“来如幅巾裹华颠,去如解衣袒两肩”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勇敢地面对,做到“酒星明明飞上天,人间那得留青莲”。
总的来说,《五老峰观海歌》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老峰观海绵歌》是清代著名文人查慎行在游历五老峰时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当时正值清朝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使得民间百姓有较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出游和题诗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风尚。
在这个时期,查慎行正处在他人生的中年阶段,他的生活轨迹大致是在家乡读书、做官、出游。尽管他担任了一定程度的政府职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诗歌创作和研究上。他对山水景色有着特殊的喜爱,曾多次外出游览名胜古迹,结交诗友,切磋技艺,其中五老峰是他游历的一个重要景点。
五老峰位于安徽省巢湖市,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峻峭的山势、秀美的风光以及神秘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并留下诗篇。查慎行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于是灵感迸发,挥笔写下了这首《五老峰观海绵歌》,赞美了五老峰的壮观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