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
长风驱云几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沈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馀丈。月光射水水射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已深,目眩不敢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闪烁翻黄金。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风驱散了厚厚的乌云,翻卷着云层的天似乎冒出水来。风起云散,天空突然恢复平静,仿佛把青天变成了湖面。夕阳西下,余晖照在水面上,月亮升起,照亮了整片水面。船夫们回头向东望去,看到了波涛起伏中的冯夷神宫。
忽然,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如同镜子般平滑宽广。月亮的光洒在水面上,反射入天空,形成了一片明亮的景象。这时,传说中的黑龙已深深潜入水中,眼睛因光线强烈而无法睁开。巨大的鱼类在跳跃,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
这样的美景并不容易遇见,即使偶尔遇到,也令人心情愉悦。远处传来渔夫的歌声,人们才知道今天是中秋节。

去完善
释义
1. 长风:持续而强劲的风。
2. 驱云:驱散云朵。
3. 几千里:指长风吹散云朵的距离。
4. 云气:云雾之气。
5. 蓬蓬:弥漫的样子。
6. 天冒水:天空与水面相接。
7. 风收云散:风力减弱,云朵散去。
8. 波忽平:波浪突然变得平静。
9. 倒转青天作湖底:将蓝天倒映在湖底,意为湖面清澈如镜。
10. 初看:初次看到。
11. 落日沈波红:太阳落入群山之中,波光粼粼,呈现出红色。
12. 素月:明亮的月亮。
13. 欲升:即将升起。
14. 天敛容:天空显得更明亮。
15. 舟人:船夫。
16. 回首尽东望:全部朝东方望去。
17. 吞吐:形容湖水波纹起伏。
18. 故在:依然在那里。
19. 冯夷宫:传说中的水神居所。
20. 须臾:片刻之间。
21. 忽自波心上:突然出现于水面。
22. 镜面:水面如同镜子般平静。
23. 横开:宽阔地展开。
24. 十馀丈:约三十余米,表示广阔的水面。
25. 月光射水水射天:月光映照在水中,水又反射出天光。
26. 一派:一片。
27. 空明:天空与水面的光明相映。
28. 互回荡:互相映照,形成荡漾的光芒。
29. 骊龙:传说中能吐珠的龙。
30. 目眩:因光线过强而眼花缭乱。
31. 不敢衔珠吟:不敢轻易吐露。
32. 巨鱼无知:巨大的鱼并不知道此时的美景。
33. 腾踔:跳跃翻滚。
34. 鳞甲闪烁翻黄金:鳞片闪闪发光,犹如黄金般璀璨。
35. 人间此境知难必:这种美好的景象在人世间很难出现。
36. 快意:感到愉悦的心情。
37. 偶然得:偶然遇见。
38. 遥闻:远远地听到。
39. 渔父:打鱼的渔夫。
40. 唱歌来:唱着歌过来。
41. 始觉:才知道。
42. 中秋是今夕:今天就是中秋节。

去完善
赏析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洞庭湖风光的诗歌。全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在月夜之下的壮丽景色。诗人以长风和云气开篇,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接着描绘了湖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月亮升起时的美丽瞬间。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湖面波光粼粼、月光与水光相互映照的画面,展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最后,诗人借传说中的骊龙、巨鱼等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美好景色的感叹与珍惜。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中秋夜洞庭湖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662年至1722年),正值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形成了“康乾盛世”的历史阶段。
查慎行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曾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他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等官职,后因受他人牵连而被贬为平民。尽管如此,他仍以诗词歌赋为伴,抒发内心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悟。
在康熙年间,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鉴赏力不断提高。诗词创作在这个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抒写个人情感和理想抱负的浪漫主义佳作。因此,查慎行的这首《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通过描绘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