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
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不闻返故土,枳又化为橘。人生百年中,孰是保初质。就衰水赴壑,驻景戈挽日。几见白头翁,鬓霜复如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跨越淮河后橘树变成了枳,一旦改变了环境最终就会失去本性。没听说枳树返回故乡会变成橘树。在人生的几十年里,谁能保证自己的初心不变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流水奔向山谷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又如同戈箭挽留落日那样艰难。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的头发能够再次变黑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渡淮:指橘子渡过淮河生长,比喻迁徙或适应新环境。
2. 枳:一种果实酸涩的落叶乔木,这里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
3. 化橘:枳树可以嫁接成橘树,表示事物经过努力可以恢复原有特性。
4. 人生百年:指人的寿命有限。
5. 孰是保初质:谁能在一生中保持最初的本性。
6. 就衰水赴壑:河水衰减,形容时间流逝;壑,山谷。
7. 驻景戈挽日:用戈制止日落,希望时光倒流。
8. 白头翁:指头发变白的人。
9. 鬓霜复如漆:形容老年人头发由白变黑,恢复青春。

去完善
赏析
《秋感》是一首描绘人生哲理的诗词,通过对植物变化的观察,引申出人生的无常和无法保持初心的事实。诗人在开篇以“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比喻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变化。虽然橘子因地域差异变成枳子,但它并没有回到故乡,反而枳子在某个时刻再次转变为橘子,这意味着人生中的种种变数无法预测。随后,诗人发问:“人生百年中,孰是保初质?”以质疑的语气展现生命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控。紧接着,诗人用“就衰水赴壑,驻景戈挽日”揭示人类无奈接受衰老、光阴流逝的事实。在末尾两句“几见白头翁,鬓霜复如漆?”诗人则暗示了人们即便满头白发,也仍然孜孜不倦追求青春的梦想。整首诗流露出诗人面对人生变迁的思考与感慨,也是对生命中最真实一面的坦诚剖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感》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创作于康熙年间。在康熙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得文人墨客得以抒发个人情怀。查慎行此时身处盛世,对祖国山河抱有深情,面对秋天萧瑟的景象,自然流露出了对时光荏苒的感慨。他的这种情感也与当时文人士大夫普遍关注生命和宇宙的哲学思考相吻合。总的来说,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诗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