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浩渺无际的长风与乌云笼罩千里,天空中充盈着如波涛般翻滚的云气。突然间,风力减弱,乌云散去,水面恢复了平静,苍穹倒映在水中仿佛变成了湖泊的底部。夕阳即将落山时,它那灿烂的红光似乎要把水面染红,而渐渐升起的月亮开始崭露头角。
船员们回头望去,全部向东张望,显然正在寻找传说中的冯夷宫殿。不知不觉间,他们来到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如同一面宽阔的水面镜子,横向展开数十米。月光与水波交相辉映,整个空间充满了空灵和透明感。
此刻,骊龙正潜伏在水底深处,美丽的珍珠耀眼夺目却难以触及。而一条巨大的鱼跃出水面,浑身金光闪闪,鳞片和鳍每动一下都熠熠生辉。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美景会出现在现实之中,但恰恰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才得以欣赏到这样的壮观景象。
突然间,他们听到远方传来渔夫唱歌的声音,才恍然意识到今天是中秋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风:指大风。
2. 霾云:形容阴云密布。
3. 莽千里:形容辽阔的景色。
4. 蓬蓬:形容云气旺盛的样子。
5. 水:指水面。
6. 风收云散:形容风力减弱,云彩散去。
7. 波乍平:形容水面渐渐平静下来。
8. 倒转青天:形容天空的颜色变得深蓝,如同湖水一样。
9. 沉波红:形容太阳即将落山时的美景。
10. 素月:指明亮的月亮。
11. 天敛容:形容天空中的云朵收敛起来。
12. 舟人:船夫。
13. 东望:向东望去,表示盼望。
14. 吞吐故在冯夷宫:形容湖面宽阔,波浪翻滚,仿佛是传说中的水神冯夷居住的地方。
15. 须臾:片刻之间。
16. 波心:湖面的中心。
17. 镜面:形容水面平滑如镜。
18. 空明:形容水面清澈明亮。
19. 回荡:指光和水相互映射,形成美丽的景象。
20. 骊龙:传说中的一种神龙。
21. 目炫:形容眼睛被强烈的光照得眼花缭乱。
22. 腾踔:形容大鱼在水中跳跃的样子。
23. 鳞甲一动千黄金:形容大鱼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金色的海洋。
24. 人间此境知难必:形容这种美丽的景色在人世间难得一见。
25. 快意翻从偶然得:形容愉快的心情往往来自于意想不到的收获。
26. 渔父:指打渔的人。
27. 唱歌来:指唱起歌曲。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节夜晚洞庭湖景色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月亮与湖水相互映照的空明景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此时,查慎行正身处繁华的大都市杭州,过着寓公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漂泊不定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源于他的人生经历:他曾因受牵连被贬谪,后又因才华横溢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深感世事无常,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
在康熙年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然而,在这一片繁华景象的背后,却是文人墨客们难以名状的忧伤。他们或怀念过去,或担忧未来,或感叹人生无常。查慎行的这首《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正是这一时期文人情感的体现。通过对月吟诗,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