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至边寨
岂惮河湟远,男儿效主恩。
穷边人不到,孤戍自分屯。
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
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用怕遥远的河湟,男儿应该报答主人的恩情。
贫穷的边缘很少有人能到达,孤独的驻防地必须自己去驻扎。
战马在沙漠里驰骋暖和,烽火在边境的黄昏时分传递信息。
来到军营首先拜见指挥官,穿着军装走向营门。
去完善
释义
1. 河湟:这里指湟水流域与黄河上游一带,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省部分地区。
2. 边寨:边疆地区。
3. 穷边:偏远荒凉的边疆地区。
4. 胡沙:指西北地区多风沙的地区。
5. 烽传:烽火传递信息。古代边防报警的措施,白天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6. 塞日:边塞的太阳。
7. 初谒:初次拜见。
8. 戎服:军服。
9. 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时的行宫门,后指军营的大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友人去边疆驻防的情景。首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的热爱,即使远到河湟地区,也要为国家和君主贡献自己的力量。颔联描述了边疆荒凉的地貌和人烟稀少的环境,表现出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孤独。颈联通过描写马在沙漠中自由奔跑,烽火在塞外黄昏时分传递的场景,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貌和战时的紧张气氛。尾联则描述了诗人在军事统帅面前拜见的情景,身着戎装以示尊敬。整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触,表现了边疆戍边的艰苦和士兵们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至边寨》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穆修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宋真宗年间(998-1022年),正是穆修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期。在这首诗中,穆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友人远赴边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以及对边疆战事的忧虑。
在这段时间里,穆修因为才学出众,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进入官场而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反而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民间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宋真宗时期正是北宋与辽、西夏等国家发生战争的时期。边疆战事频繁,民生疾苦严重。穆修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因此在《送人至边寨》一诗中,表达了他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