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东皋草堂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东皋草堂二首 其一
明时何处著遗贤,路入东皋地自偏。十亩山田和玉种,数椽茅屋带云编。画中诗类王摩诘,物外仙同葛稚川。西祀东封知未了,佳音端合为谁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明时哪里可以找到被埋没的人才呢?那就像走入东边的田埂,虽然位置偏僻但自在悠然。有十亩山田种植着如玉石般珍贵的作物,几间茅屋围绕着编有云彩般的竹林。画中的诗意仿佛与王维的诗相似,而其中的仙人则像葛洪那般超脱世外。西边祭祀,东边祈福的事情永远不会结束,美好的消息应该为谁传播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东皋:泛指田园乡野之地。 2. 和玉种:比喻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庄稼。 3. 数椽茅屋:形容简陋的房屋。 4. 带云编:指房屋周围云雾缭绕的美景。 5. 王摩诘:唐朝诗人王维,字摩诘。擅长绘画与诗歌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6. 葛稚川:即葛洪,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曾隐居于罗浮山,被称为“山中宰相”。
去完善
赏析
《东皋草堂二首 其一》是明朝诗人王㒜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田园风光为背景,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人用“明时何处著遗贤”开篇,表达了自己在当世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接下来,他以“路入东皋地自偏”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巧妙地传达出自己选择归隐的意愿。在描述田园生活时,诗人运用了“十亩山田和玉种,数椽茅屋带云编”这一形象的对仗句,展现出他在乡村生活的简朴与和谐。 紧接着,诗人以“画中诗类王摩诘,物外仙同葛稚川”表达了对王维、葛洪等古代名士的敬意,同时也暗示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和修炼。最后,诗人以“西祀东封知未了,佳音端合为谁传”收尾,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知音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嘉靖年间,诗人王㒜创作了组诗《东皋草堂二首》,这里我们仅探讨第一首诗的创作背景。 王㒜生活在明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在此背景下,王㒜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先,从诗题来看,“东皋草堂”是作者的居所,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东皋,意指东方的田野,隐含着作者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意愿。草堂,顾名思义是简陋的住所,暗示了作者虽身为文人,生活并不富裕。 其次,在诗句中,作者描绘了草堂周围的美景:“一带溪流绕户前,数茎黄竹近窗边。”这里的景色宁静、优美,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赞美。然而,这种美景并没有给作者带来内心的平静,相反,他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不满:“农田有垅深无地,秋水无边静不天。”这反映出当时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艰辛。 再次,“世事茫茫任草穿”,这句表明了作者面对现实困境的态度。在他看来,世上的事情纷繁复杂,难以预料,而自己的生活却简朴清苦,正如“草堂”一词所暗示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选择了坦然面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东皋草堂二首 其一》这首诗歌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生活困境,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