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江学士柬之侨居草亭

标题包含
江学士柬之侨居草亭
何处堪吟眺,迥然江上亭。水连天去碧,山冒雨来青。好鸟鸣相和,闲花落自馨。更阑宵烛起,点点乱疏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何处可以抒发诗意,那便是江河之上的凉亭。水波与天际相接,呈现出一片碧色;山峦在雨中显得青翠无比。鸟儿婉转歌唱,相互唱和;花瓣飘落,散发出自然的香气。夜色渐深,灯火摇曳,星星点点地映照着夜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江学士:可能是指的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江淹,字文通,谥号“宪伯”,世称江文通公,历仕南朝宋、齐两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世称为“江学士”。2. 柬之: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这里的"柬"是动词,意思是邀请或召唤。3. 侨居:异地居住。4. 草亭:茅草亭子,一般用于野外临时的歇息处或者隐士的居所。5. 迥然:遥远的样子。6. 碧:青色,这里用来形容水的颜色。7. 冒:顶着,这里有靠近的意思。8. 好鸟:一般指的是善于鸣唱的鸟类,如黄鹂等。9. 闲花:一般指的是菊花之类的花卉。10. 馨:香气,这里用来形容花朵的香气。11. 更阑:夜深的时候,更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12. 宵烛:夜间的烛光。13. 疏星:稀疏的星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江学士柬之侨居草亭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何处堪吟眺,迥然江上亭”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江上亭的喜爱与赞美,强调此处是观景抒怀的绝佳之地。颔联“水连天去碧,山冒雨来青”则通过江水、天空和山色之间的相互映衬,展现了大自然壮观的景象。颈联“好鸟鸣相和,闲花落自馨”则以动写静,描绘了草亭周围的鸟语花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间。尾联“更阑宵烛起,点点乱疏星”则转而描述夜晚的景色,灯火星星,星辰闪烁,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学士柬之侨居草亭》是明朝诗人王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初期,即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王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好友江学士生活的关心和对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提到江学士侨居草亭,说明他在战乱中被迫离家,过着流浪生活。这种人生际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知识分子们并未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们通过诗歌抒发胸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王㒜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国家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