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考官黄教谕廷经还汜水
雨馀秋色满皇畿,荐棘重围掩夕扉。为问卷帘烧烛处,点头曾复见朱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雨之后的秋色弥漫在皇宫内外,茂密的荆棘重重包围着夕阳下的门户。试问那挂起帘幕、点亮蜡烛的地方,又是哪位曾经点头示意,再次见到那身着朱红色衣服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皇畿:指京城地区,此处借指明代顺天乡试贡院所在之地。
2. 荐棘:泛指科举考试场所。荐,草;棘,酸枣树。古人用草和酸枣树枝圈定试场,以防作弊。
3. 夕扉:指考场的门窗。
4. 烧烛:指阅卷。明朝科举考试规定,每篇文章都要由两名主考官共同审查,若意见不一,可请教第三人裁定。此处以“烧烛”比喻审阅试卷。
5. 朱衣:这里代指主考官。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同考官黄教谕廷经还汜水》中,王㒜通过对秋雨后的景色描绘,以及考场上烧烛阅卷的情景,表达了对科举考试的感慨和期待。诗中"雨馀秋色满皇畿,荐棘重围掩夕扉"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秋雨过后,皇宫周围的秋色美景,以及考场上的紧张气氛。而"为问卷帘烧烛处,点头曾复见朱衣"则通过叙述烧烛阅卷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考生成绩的关切和对选拔贤才的热切期望。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见解,又表达了其对人才选拔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注,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考官黄教谕廷经还汜水》是明代诗人王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正值国家稳定、社会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明朝初立,国家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得到了重视。王㒜本人在明初担任官员,负责科举考试的选拔工作。与他同考官的黄教谕廷经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学者,两人共同参与科举考试的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王㒜和黄教谕廷经经常往来于各地,这首诗就是在他们一次出差返回汜水的途中创作的。诗中以“同考官”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同行的关爱和尊敬,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共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