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
齐鲁名山仰岱宗,崚嶒万仞玉芙蓉。月明海旷连三岛,云净天空插数峰。白石谩留名士篆,苍松何用大夫封。我来不尽登临兴,更上丹崖第一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齐鲁名山令人仰望,岱宗山高万丈如同玉芙蓉。月光下的海域广阔无边,连接着三座岛屿;云朵洁净,插入天空如数座山峰。白石头上还有名士的题字,翠绿的松柏自然无需挂上大夫的封号。我来到这里,无法止住攀登的兴致,还要继续向最高处的丹崖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岱:指泰山。
2. 齐鲁:古齐国、鲁国地域,这里泛指山东地区。
3. 岱宗:泰山别称。
4. 崚嶒:形容山势险峻。
5. 万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高。
6. 玉芙蓉:比喻雪后的泰山,如玉石般洁白无瑕。
7. 月明海旷连三岛:岱庙中供奉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与明月、大海相连的景象。
8. 云净天空插数峰:描写泰山云雾散去后,山峰屹立在蓝天中的景象。
9. 白石谩留名士篆:岱庙内的“米颠拜石”景点,传说苏轼曾在此拜石并题字。
10. 苍松何用大夫封:指岱庙中一棵千年古松,传为秦始皇封禅时所植。
11. 丹崖:红褐色的悬崖峭壁,指泰山极顶处的景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登岱”为题,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首联“齐鲁名山仰岱宗,崚嶒万仞玉芙蓉”,点明了泰山作为齐鲁大地上最著名的山脉的地位,以及其峻峭挺拔、宛如玉芙蓉般的形象。颔联“月明海旷连三岛,云净天空插数峰”,展示了泰山之巅的壮观夜景:月色下的海面辽阔无际,与远处三岛相连;天空如洗,云朵飘渺,群山在天空中若隐若现。颈联“白石谩留名士篆,苍松何用大夫封”,则暗示了古往今来,无数名士雅客在此留下足迹,他们或吟咏赋诗,或题字刻石,体现了泰山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尾联“我来不尽登临兴,更上丹崖第一重”,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登山之趣的热爱,以及对攀登最高峰的向往和决心。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高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岱》是明朝诗人王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明朝永乐年间。
王㒜(约1379-1435年),字景藩,号东桥,江苏昆山人。他是明朝著名学者、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明朝翰林院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等职。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尤以五言诗最为擅长。王㒜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考而著称,这首《登岱》便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永乐年间,正值明朝开国之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开始纷纷游历名山大川,抒发胸臆。王㒜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和文人,也参与了这一热潮。他登上泰山,俯瞰祖国山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登岱》。
在这首诗中,王㒜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借登山之体验,表达了人生需不断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传达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