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应宣义
书史平生好,山林岁晚心。
逸才逢世偶,清誉服人深。
有子能攀桂,传家匪遗金。
佳城合双剑,松柏旧萧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的这份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后如下:
生平热爱读书与历史,在山林里度过了岁月。这位才子遇到了世间的知音,他的名声赢得了深深的赞誉。他有个儿子能够摘得桂冠,家族的传统并非仅仅是遗产。那座美好的墓穴犹如两把利剑相合,松柏依旧苍翠繁茂。
去完善
释义
1. 挽:追悼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2. 应宣义:诗人的朋友,即应宣义的生平事迹。
3. 书史:指应宣义对读书、著述的爱好。
4. 山林:指应宣义追求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
5. 岁晚:指年纪较大的时候。
6. 逸才:指的是超群的才能或才艺。
7. 逢世偶:指的是遇到命运的偶然性。
8. 清誉:指的是应宣义良好的名声。
9. 有子能攀桂:比喻子孙后代能取得功名。
10. 传家匪遗金:指出将美好的品德传承给子孙比留下财富更为重要。
11. 佳城:墓地的雅称。
12. 双剑:指应宣义和妻子合葬之墓。
13. 松柏:指墓地周围种植的松树和柏树。
14. 萧森:形容墓地周围的树木繁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孙应时的哀悼和敬仰之情。首联“书史平生好,山林岁晚心”描述了孙应时生前的兴趣和志趣,他热爱文学历史,却又能坚守山林之志,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颔联“逸才逢世偶,清誉服人深”则是对孙应时才华的赞誉,他的才情出众,世人敬仰。而颈联“有子能攀桂,传家匪遗金”则是对其家族的赞扬,他的子孙能够继承家业,彰显家风。最后,尾联“佳城合双剑,松柏旧萧森”通过墓地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应宣义》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在公元1140年左右所创作的哀悼诗。当时正值金国南侵的动荡时期,家国危亡、战火连天。孙应时身为一介文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民间疾苦,深感忧虑。与此同时,他的好友应宣义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这让他悲痛不已。为了悼念这位英勇就义的好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挽应宣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