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寒碧亭

标题包含
寒碧亭
凭栏日日俯清湍,洗竹年年斩恶竿。 十顷玻璃秋色静,一林竿籁晓声寒。 凉风有意生天末,明月无边照水端。 谁谓过清难久处,愚溪元自不相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倚靠栏杆俯瞰清澈的水流,每年都在竹林中修剪恶竹。 十亩湖面倒映着秋天的静谧,林中的竹子在清晨时分发出萧瑟的声音。 凉风吹拂在遥远的天际,无边的明月照亮了水面。 谁说太过清净难以持久,愚溪原本就不平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寒碧亭:古代建筑名,具体所在难以确定。 2. 何耕:作者名,生平不详。 3. 凭栏:依靠着栏杆。 4. 俯清湍:低头看着清澈的水流。 5. 洗竹年年斩恶竿:每年都要修剪竹子,剪除其恶化的部分。 6. 十顷玻璃秋色静:比喻秋天的湖面平静如玻璃,宽广达十顷。 7. 一林竿籁晓声寒:拂晓时竹林中的声音带来寒冷的感觉。 8. 凉风有意生天末:天末指天边,这里形容凉风吹来,像是有意而生。 9. 明月无边照水端:明月的光芒洒在水面上,广阔无边。 10. 谁谓过清难久处:谁说过于清静的环境难以长久地待下去? 11. 愚溪元自不相安:愚溪本就是不平静的河流。
去完善
赏析
《寒碧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词。诗中通过对“清湍”、“洗竹”、“玻璃秋色”等景色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所观之物的独特见解。首先,“凭栏日日俯清湍”和“洗竹年年斩恶竿”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重视和对恶事的坚决摒弃。接着,“十顷玻璃秋色静”和“一林竿籁晓声寒”描绘了秋天清晨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然后,“凉风有意生天末”和“明月无边照水端”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谁谓过清难久处,愚溪元自不相安”两句则以反诘的方式点明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恶劣环境的忧虑。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碧亭》是南宋诗人何耕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何耕在江西信州任州官,他关心民间疾苦,体察百姓生活,写下了许多描绘民间生活、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这首《寒碧亭》就是其中之一。 诗中,何耕通过对寒碧亭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期盼。诗中的“清泠”、“爽冽”、“峰峦”等词句,既描绘了寒碧亭周围的景色,也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而“亭外烽烟起”一句,则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民生的疾苦,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的来说,《寒碧亭》是何耕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描绘民间生活、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