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止诸少登高
尘埃漠漠一千里,风雨潇潇十四陵。
立得身高愁转甚,龙山从此不须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前的景色灰蒙蒙的一片,绵延一千里的距离;风雨交加地吹打着四周,离我有十四个陵墓的距离。在这广袤无垠的世界中,我因为站得高而倍感忧愁和困扰;此后的生活也不必再登上高高的龙山,去苦苦追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漠漠:这里指迷茫一片。
2.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3. 潇潇:形容风雨的声音。
4. 十四陵:指的是明朝的十四个皇帝陵墓,位于北京附近。
5. 立得身高:站得高看得远,这里用来比喻心境开阔。
6. 愁转甚:更加忧愁。
7. 龙山:指的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龙首崖,这里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游玩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艾可翁在重阳节时与诸位朋友登高望远所作。诗中描绘了重阳时节的天气和景观,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首句“尘埃漠漠一千里”写出视野辽阔的景象,凸显出秋天的寂寥和寒冷;次句“风雨潇潇十四陵”则以风雨中的十四陵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沉郁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立得身高愁转甚,龙山从此不须登。”则表现了诗人深重的忧虑和哀伤。诗人通过登高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忧虑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立得身高愁转甚”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时的忧愁情绪愈发浓重,仿佛笼罩在他的心头无法消散。而“龙山从此不须登”则表达了诗人决定不再去追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渴望摆脱红尘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意愿。
整首诗以深秋景象为背景,通过叙写登高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哲思以及对世事的忧虑,反映出诗人豪放又孤寂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其诗作深沉、忧郁的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止诸少登高》是艾可翁在南宋末年所作的一首诗。公元1275年,南宋帝国面临着蒙古军队的侵略,国家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艾可翁作为一名文人,深感忧虑和惆怅。
艾可翁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本应踏上仕途,为国家尽忠。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无望,心情抑郁。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登高远望,抒发胸怀,创作了这首《九日止诸少登高》。
在诗中,艾可翁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遗憾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首诗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艾可翁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