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行人在夜晚登上西边的城楼过夜,聆听着悠扬的笛子演奏《梁州》。此时此刻,秋天的明月照亮了关山,哪里的关山没有这样的曲子呢?刚刚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听到这音乐有一半竟然掉转头回去了。金河的戍守士兵们在秋风的吹拂下,听到了音乐之后,心中的痛苦也减少了一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夜上西城:指夜晚登临长安城西的城楼。
2. 梁州曲:古代流行于梁州的曲子,曲调高亢激昂。
3. 行人:指离乡的游子。
4. 双管逐:指用两支笛子同时演奏。
5. 秋月满关山:指秋天的月亮照亮了关山。
6. 鸿雁:大雁,这里代指书信。
7. 金河戍客:驻扎在金河的士兵,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8. 肠应断:形容士兵听到家乡的音乐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中,李益巧妙地运用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将人们引入到一个悠然的夜晚。在诗人营造的意境里,月光洒满关山,行人在西城的夜晚驻足,倾听着梁州曲美妙的旋律。接着诗人以鸿雁新从北地飞来,听到曲子一半就飞回去为喻,进一步揭示了这首曲子的美妙动听。然而这种美妙背后,却有另一番景象:金河的戍客在秋风的吹拂下,在百尺高的台上更是感到断肠的哀愁。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织,也传达了作者对国家边塞命运的忧虑和对戍边将士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西元762年至848年之间,正值唐德宗至唐武宗时期,此时的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李益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后来受到朝中权臣的推荐,才得以进入朝廷为官。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多次被贬谪到地方任职。这些人生经历使得李益对民间疾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音乐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梁州曲这种音乐形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李益作为一位热爱音乐的诗人,在夜晚登上西城的楼台,欣赏着美妙的梁州曲,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
在这组诗中,李益通过对音乐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传达出了自己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