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伊叟庵 其一
斯干室上上方北,岩伴自为伊叟庵。
每到庵中须熟寝,觉来惟共老僧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北方高高的山峰上,有一间古老的石屋,它陪伴着自己成了老人们钟爱的休憩之地。每次来到这里都要安稳地睡一觉,醒来后就和那些年老的长者一起谈论人生世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伊叟:伊尹,即商汤的宰相,以贤能著称。在这里,“伊叟”是作者的自称。
2. 庵:一种简陋的住所,常用于僧人居住。
3. 斯干:《诗经·小雅·斯干》一篇,其中描述了筑室的过程和环境。
4. 上上方北:指位置极高之处,寓意远离世俗纷扰的地方。
5. 岩伴:作者的朋友,也是他的诗友。
6. 觉来:醒来。
7. 老僧:年老的僧人。
去完善
赏析
《题伊叟庵 其一》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文彦博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伊叟庵的清幽环境中与老僧对话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在政治生涯之余,寻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首句“斯干室上上方北”描述了伊叟庵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斯干室”指伊叟庵,而“上方北”则表明该处位于高处且地处北方。这种位置选择使伊叟庵远离尘世的喧嚣,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第二句“岩伴自为伊叟庵”点明了庵宇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庵宇以岩石为伴,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然、与山水相融的人生理想。同时,“伊叟庵”这个名字也暗示了作者在岁月沉淀之后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和领悟。
第三句“每到庵中须熟寝”表达了作者在伊叟庵中安然入睡的场景。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作者得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享受内心的平静。
最后一句“觉来惟共老僧谈”描写了作者与老僧的对话。在与老僧的交流中,作者找到了心灵的共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这种与老僧的对话不仅丰富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伊叟庵 其一》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彦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晚年隐居田园的生活场景和心境。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78年,即宋神宗元丰元年。这一年,文彦博因政坛斗争失利而被迫致仕,离开朝廷,退居洛阳。他在此时开始关注民生,关心农事,注重内心修养。此时的文彦博已经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经历了几十年的官场沉浮,对于人生的感悟尤为深刻。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社会矛盾激化、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文彦博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家,虽然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仍然心系国家大事。他在隐居生活中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在这首诗中,文彦博通过对伊叟庵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他通过描述农夫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艰辛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他也通过赞美山水风光,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总之,这首诗是文彦博晚年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阅历和感悟的结晶。
去完善
相关诗词